美文网首页心灵小栈简云间人间烟雨
沉思录·43|谈觉者和觉醒

沉思录·43|谈觉者和觉醒

作者: 大龙_0415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20:38 被阅读42次
    沉思录·43|谈觉者和觉醒

    文/大龙

    1

    何谓觉者?觉者就是指觉醒的人。(注意,还是人,不是成仙,也不是成神。

    何谓觉醒?就是指看清了生命的真相。

    何谓看清了生命的真相?就是看见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从虚幻中醒来。

    注意,我经常会谈回归神性。但回归神性,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接受世界是虚幻的这个前提。

    问题一旦深入到这个程度,很多人也许就要开始疑惑了。

    有人可能要问了,平凡的人间多好呀,为什么要醒来?我在世上好好的享乐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觉醒?觉醒到底有什么好处?

    世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前,都要问有什么好处和用处,他们从来不曾领会无用之用。

    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正是因为它的无用才显出其价值,如果把它当成日常用品,那才是对它真正的糟蹋。

    美是无用之用,真理也是。

    当鸟儿在天空翱翔的时候,它们从不会问这样有什么好处,他们只是在尽情享受它们的生命而已。

    如果要问觉醒有什么世俗的好处,那确实是没有的。觉醒也叫得道,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得到。因此,觉者反而失去了一切。

    但,觉者正是通过失去一切而觉醒的。当他失去一切之后,他换来的是大自在,大自由,大喜乐。这却是普通人难以领会的。

    我并不太愿意用这样的东西来诱惑人们,其实,我更愿意跟人们说,在真理那里什么都没有。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抱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如求取大自由)去走向觉醒之路,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那些所谓自由,所谓自在,不过是真理的沙漠里开出的花朵。一个人要采到这些花朵,必须有勇气走向这片沙漠才行,要冒着被沙暴吞没的危险,要有永不回头的果敢和决绝。我极不情愿地指出,走向真理的觉醒之路,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2

    所以,我们暂且忘记这个话题,我们还是回到这样一个轻松的话题上:一个人觉醒,到底是怎样的体验呢?觉醒那刻来临时,有没有一些明显的用以确认的标志呢?

    现在,我来谈谈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也是我的觉醒体验。

    我知道,很多觉者,其实不愿谈论到这个话题。因为觉醒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情况因人而异,过多的谈论反而可能会误导他人,让人们误以为有一个可参考的模式和标准。而且,一个觉者通常不会公开宣称他已觉醒,因为这实际上会给他增加麻烦。就像脸上刺上了一个标签,显得非常扎眼。

    某种程度上,我之所以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时机已到,不过我对此不便说明。因此,这可能会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谈论这个私人话题。

    我是2018年1月22日觉醒的。也就是我因血液病在医院做完干细胞移植手术,于2017年12月25日出院回家后将近一个月。这次患病经历,正是促成我觉醒的最后临门一脚。因为,我又经历了一次生死,而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离死神更近。在我的内在穿越死亡、也穿越无边的黑暗之时,我觉醒了。

    觉醒之时,发生了什么呢?

    在那一刻,我察觉到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来临,我感到我内部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但很快,我便回归平静,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也许,这和大部分人对觉醒的印象是不相符合的。觉醒难道不是浑身战栗,就像电流击过一样吗?难道不是感觉到与天地一体,与宇宙同体了吗?很多关于觉醒的书里都是这样描绘的。其实,在几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也有过与上述书中描述相同的体验。那时,当这样的体验来临时,我也以为自己觉醒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并没有真正觉醒,那不过是一次假性觉醒,不过是如同马斯洛所描绘的一次的高峰和高原体验而已。这次高原体验持续半年之久,后来退转消逝了。

    然而,2018年这次却平淡得多。既不是高峰体验,也不是高原体验,而是平淡得多的平原体验。但我反而确认,这次我真的达成了。

    后来,几件标志性的事情确实验证了这点。

    第一个标志就是:我的生活表面上没有起任何变化,还是一如往常。但实际上,我的内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不同。

    我身边的人,包括我妻子在内,没有感觉到我任何变化。是的,如果一个人真正觉醒,是不可能让周边的人感觉到的,因为他的表现一如往常。因为他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反而是有问题的。

    这难道不让人感到诧异吗?觉醒后不应该发生点什么吗?不应该全身展现出慈祥安宁的气质吗?不应该让周边的人感到惊喜和惊奇吗?

    事实是,觉醒后,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内在已经完全不同了。但也正是因为内在已经完全不同,才让表面上显得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大海的深沉,才让表面显得宁静。

    现在,我来谈论内在发生了这个很大的不同,也就是第二个标志。

    第二个重大标志就是:我能读懂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书了。一切伟大的经书,一切伟大哲学家的书,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能轻松看懂了,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都清澈透明了。

    这真的是觉醒带来的一个很大的享受。觉醒的那一刻,智慧之门被自动打开了。

    如果这个人过去爱读书的话,这个享受真的是很惊喜,而且惊奇的无以复加。我就是如此。

    过去很多年,我尤其喜爱读《老子》和《金刚经》两本书,基本上每年都会重读多遍。但每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感觉怎么读都读不完。总有一些地方领会不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但当我觉醒之后,再去重读这两本书时发现,每句话都清清楚楚,明净如洗,再没有什么疑义了。而且力透纸背,看透了文字之外的意义。

    我大喜过望。我接着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草叶集》,纪伯伦的《先知》,歌德的《浮士德》,发现这些我过去喜爱却没有完全读懂的书,现在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他们书中谈论的那些境界,我完全能够证入了,就好像我亲身经验和看见过一样,而且比他们本人领悟的更高。对于作者本人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的疑惑,例如歌德通过浮士德所表达的疑惑,我也能够完全明白,并实际上能够给予解答了。浮士德的经历和困惑,正是我过去所经历和困惑的,如今我完全醒悟了。

    我是不是能读懂所有伟大的书了?为了证实这点,我开始阅读或重读佛经,主要是大乘经典,如心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楞严经,楞伽经,发现这些经典都能读懂了[1]。

    这里所谓读懂或参悟,是指已了悟其奥义,并部分证入其境界。并非仅仅是文字上理解,而是完全超越文字的领悟。但完全通达和证入,则尚需时日。

    然后我接着阅读其他宗教经典,如《圣经》,《古兰经》,印度吠陀经典,《奥义书》,《薄伽梵歌》,都明明白白,清澈透明。

    然后,我开始重新阅读西方哲学著作。我发现,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贝克莱,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怀特海,所有这些伟大哲学家的书都能轻松的读懂了。不仅如此,我还能很快的看出他们书中的缺陷。当然,这次阅读,我主要不是想从中了解真理,因为我已经发现比他们更高的真理了,我主要是想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说到什么程度了,以及学习他们表达的方法和方式。

    真的,对一个一直在追求真理和酷爱阅读的人而言,这个体验真的很美妙。

    人类所有伟大的书都能读懂了,是不是也表示没有趣味了呢?不是的,因为对觉者而言,他现在要做的主要是真理的表达,生命的表达。他现在主要学习的就是这一点。在觉醒之前,一个人阅读主要是为了从书中增进知识,思想和理解力,但在觉醒之后,就主要在欣赏作者对真理巧妙的诠释手法了。尽管很可能只是相对的真理。这才是真正的享受,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当然,觉者也有不同的层次,需要进一步往更高的境界进发。这个另外再谈。)

    现在,我来谈论内在的第二个转变,也就是第三个标志性事件。即:我的内在,处于量子态了。

    什么是量子态,就是同时处于0和1,是不确定状态。

    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感到所有的矛盾和对立都消失了。一种深深的释放感,从内心最深处涌出。我的内心感到从没有过的宁静。这种感受是很难用语言传达的。

    另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他会开始感到,语言是他重大的障碍。如果一个人说他觉醒了,却仍能感觉到他能自如的使用语言,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他想要表达的,那就说明,他并没有觉醒。觉醒后的状态是超越于语言之上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同样的,当他在现实中说话的时候,他现在和以前一个很大的不同表现就是,当他要肯定一个东西的时候,他马上想着要否定它,他发现要表达真理,语言是真正的问题和障碍。因为,真实的真理之境确实是量子态,而量子态,确实是不确定的。

    他仍然还在人间。但他实际上是通过多个化身而存在于世。有时候他化身为父亲,有时候化现为丈夫。他也会有脾气。他身边的人并没有办法察觉他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完全和光同尘了。但他自己知道这些化身和他的本真并没有关系。

    觉者要生存于世,要和人类接触,就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塌缩成某个角色和状态,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状态就是他的不同的化身。这都是自动完成的。当然,有时候他也会要求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很多时候会进入沉思的状态,这时通常会让他身边的人主要是家人感到不解。

    第四个标志事件,就是,很多事情奇迹般的自动自发的发生了。很像杰德·麦肯纳提到的宇宙的显化。

    当我需要看一本书的时候,那本书会自动出现。当我需要完成一篇文章的时候,那些素材会自动进行组织。

    我在《创作的本质》一书中详细谈论过这种情况,所以这里不过多谈论。

    他始终随顺生命之流。一切都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因为,他已经了然了生命和宇宙的运作过程。宇宙显化了他,又通过他而显化宇宙自身。他在生命之河中欢唱。他随时接受生命的馈赠。他在命运之内,却又在命运之外。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标志性事件,我已经完全确认了生命的意义了,已经完全确认生命只需做一件事情了。那就是生命的表达,也是真理的表达。

    当他全然的做着生命和真理的表达的时候,和最高的真理合一了。现在,他和最高的神在一起,众神和天使也围绕着他了。

    当他做着真理的表达的时候,这个表达通过语言和文字撒播人间,于是他变成了一个真理的教育工作者了。但,这和假性觉醒不同,假性觉醒期间,一股力量充满在体内,他是非常热情和主动的做这件事情;也和世间的教育工作不同,因为那是关于知识的传播的。但觉者的教育工作,却是一个隐性和被动的工作,当真理被表达后,就和他脱离关系了。而那本关于真理的启示录,只是在默默的等待那个勇于求取它的人。

    在某些私下的场合,他也许也会进行一些启示,但那完全要看对方是否做好了准备。如果时机并不成熟,并不会进行最高真理的开示。

    真理和生命的表达的方式,除了语言和文字,还有生活本身。觉者并不会脱离生活,他仍在生活之中。但现在,他的生活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和深度。在这种新的生活中,他一方面做着生命的表达,一方面又向着更高的真理和觉者的更高阶段进发。

    3

    关于觉醒,还有其他一些提法,例如觉悟,开悟。

    觉醒,更像是西方的提法,开悟、觉悟,更像是东方的提法。但它们的意义是相接近的。开悟可以认为是初步的觉醒。觉悟,可以认为是更深的觉醒。

    当我们谈到觉醒的时候,通常会把它描述为从梦中醒来。当谈到开悟的时候,会把它描述为证入空性。空性又是怎么回事呢?

    空性是有层次的。空性的初级层次就是虚幻,就是梦。它和觉醒(指初步觉醒)、开悟,是相同的。但这个虚幻和不真实,是在悟性中见到的,而不是在理性中。因为理性,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认这点的。像是叔本华和尼采这样的卓绝人物,也在这点上却步了。

    在见证世界虚幻的那一刻,自我便消失了。本真和神性才真正现前。他觉醒了,开悟了。

    实际上,神性是居留在每个人身上的,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具有神性。但这个神性却被深深的裹挟和隐藏起来了,它的外面被藏识,集体无意识,潜意识,意识深深的包裹住了。神性被人性甚至兽性包裹起来了,被自我深深裹住了。所以一个普通的人,如果不经过生命的跃迁,不杀死自我,怎么可能见到神性呢?

    因此,生命由下层跃迁到上层的觉醒过程,就是这一层次的生命和自我的消除和自杀过程。当常人消解他自己的时候,他便跃迁为全人,当全人进一步杀死他自己的时候,他便跃升为觉者。注意,这不是生命的进化过程,不是意识和灵性的进化,不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因为生命原本一直都是高级的,神性原本一直都在每个生命体里。所以我更愿意用生命的跃迁来表达。它确实是生命能量梯度的一次跃迁,一次爆发。但需要猛烈的撞击才能达成,需要一次心灵的猛然冲击,一次绝境的无情洗礼,让自我灰飞烟灭。觉醒是生命的跃迁,也是生命的蜕变。

    注意,无我,虚无,无,并不是觉醒。因为无我也是一个执着,要把自我和无我这两个执着都摧毁得一干二净,才能进入真正的空性之境,才能迎来那最后的时刻。所以,即便苏格拉底和老子这样的智者,也并没有最后真正觉醒,但他们已经最接近了,他们已到了“无”这个很高境界,但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反转,他们要破除无、证入空,才能真正进入最高的真理之境。

    当然,很少有人主动去做杀死自我这件事,保存自我是人的本能。所以,觉醒这件事情,实际上是留给那些对真理有无限追求的人的,那些真正有大勇气、大无畏精神的人的。也是留给那些被迫陷入绝境的人。

    一个觉者,需要经历全人的阶段吗?

    大多数时候需要,因为全人其实就是孤独的代名词。一个人只有深度的经历痛苦和孤独,才有可能觉醒。实际上要比这个走得更远。但也有不需要的时候,就是,突然被逼入绝境,这时,他要独自的穿越死亡和黑暗。如果他成功穿越了,他就有可能达成。

    但,觉者真的能宣称“我觉醒了”么?能宣称他自己开悟了么?

    如果自我已经消亡了,“我”已经不在了,那谁来觉醒呢?觉醒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

    所以,并没有“我觉醒”这回事。如果说我觉醒了,那说明那个“我”还在,那就并没有真正觉醒。啊,语言,又是语言!要怎么来说呢?真正而言,是觉醒从“我”中觉醒,是觉醒从觉醒中自己醒来。也没有我开悟这回事。是开悟从我中开悟,是开悟从开悟中开悟。是神性自己苏醒过来。

    但我前面明明宣称我觉醒了,这又是怎么回事?这个留待读者自己领会吧。

    4

    一个人要觉醒,需要穿越很长的旅程,需要经由很多的启发和启示,《沉思录》就在完成这个工作。但人们不能浮在表面,要有心灵的足够敏感和锐利,要看到这些启发所隐含的线索和它背后真正的意义。另外,还要有足够的受教的美德。能够有空杯的心态,抛开自己的成见,听听另外一种关于真理的说法。如果人们只从中看到了人生的一些观点,认为我只是提出了一些思想和哲学,认为我圈定了真理的范围,甚至去与之辩驳,那就错解了沉思录的用意和价值。他们也许会说,真理越辩越明。啊,辩论也是人类的天性。他们不知道,真理,是一个人跃迁为更高的生命层次,被直接被看见的,而不是思辩出来的。一个人只有跃升为觉者,才可能看到真正的最高的真理。如果他不相信这点,他只要诚实的问问自己,对人生的所有层面的所有问题是不是都没有疑问了,就能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但任何时候,我都建议人们,不要贸然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经过他的独立思考,发现我的真理不是他所需要的,而转头离开,对此我是非常赞许的。对于那些只凭听信了他人的推荐,却贸然闯入了我的真理的领域的人,我是感到非常遗憾的。如果有一个团体或组织或上师,举起我的真理的大旗而吸引人们过去,我建议人们是要非常慎重的。我提供的真理,不应给任何组织和团体滥用,如果人们发现这种情况,有必要揭下他们的伪装。我的真理,只给那些有勇气的个人的。真理的追求,本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情。一件关乎心灵的事情,怎么可能交由他人负责?

    现在,读者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沉思录》谈爱情,婚姻,工作,事业,财富,梦想,等等文章,我谈论过这些东西吗?其实我并没有谈这些。这些,不过都是摩耶(maya)的面纱,都是真理的隐喻,我其实都是在谈论孤独和自由这两个主题,只是借由这些面纱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来谈论。只是有些读者可能并没有看出这点,他们还以为我真的在谈论那些表面主题。假如有个评论家,认为我在谈论人生的各个主题,那他是完全没有读懂这本书的。真的,整本《沉思录》仅仅在谈论孤独和自由,谈论痛苦和死亡。但,也是在谈论生命和生命的跃迁,谈论全人,谈论觉醒。最终指向真理。生命有多么深邃,那么这些词语的内涵就有多么深刻。大部分人只飘浮在生命的海洋的表面,很少有人敢于潜入深深的海域,一探大海深处的奥妙,领略另一个世界的奇妙风景,但同时也要冒葬身海底的风险。

    在《谈追求》这篇文章之前,我谈论得还是比较浅,主要在全人甚至常人的层次来谈,但有时也会指出一点真理的线索,读者也许也会找到一些共鸣,因为这里有大家熟悉的东西。但从《谈追求》开始,大部分读者开始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了,因为已经开始逐渐进入觉者和真理的领域了。文章的语气也开始变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许多人也许开始受不了这种高高在上的被指导的感觉,觉得我谈论的真理和他们预料中的不符,开始感到反感而离开了。对于这种情况,我是早已预料的。《法华经》里就谈到了佛陀开示大乘佛法时,众比丘退席的场景。这是正常的,这说明这些人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聆听更高的真理。所以,从《谈追求》开始,我用这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是有用意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前阻挡住这些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人,以免将他们带入危险之地,而只留下那些有勇气直奔真理而去的人。另一方面,如同叔本华所言,真理其实就是以这种方式倾泻而出的。倘若犹犹豫豫,疑惑不定,那就说明作者本人并没有真正看见真理,只是他思考后的一个假设和猜想罢了。

    阅读《沉思录》的体验,就如同跟随爱丽丝闯入一个陌生的仙境,她一面惊奇,一面又小心翼翼。胆小者恐怕很快就要寻回头的路,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敢一路探险下去。

    当然,读者一路跟随我爬山涉水来到这里,也许累了,也该休息一下了。所以后面,我又会重新转入一些浅一点的主题,如哲学,科学,艺术,道德,政治等。是的,你没有听错,和真正的真理相比,这些主题确实很浅显。真理之境是神秘莫测的。我的文风也是起伏不定,变幻莫测的,人们从里面看不出固定的模式。有时像散文,有时像诗,有时又像论文。有时喷薄而出,有时又娓娓道来,有时冷峻深沉,有时又柔和细腻,但从未失去它的深刻性。它看似涉及很多主题,却又以生命这样同一个主线前后贯穿一致,像一根隐密的永不断折的金缕细线串起长长的珠玉,奏起一首生命的交响曲。对于一个第一次真正从事写作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如何驾驭的呢?他甚至为何能够刚开始写作时,就完成了《创作的本质》这样深度的文艺理论著作?啊,一切创作,不过都是生命的表达,不过都是真理的表达。我现在进行的,难道不都是生命的表达吗?不都是真和美的表达吗?生命,不就是一首由起伏不定的音符和旋律组成的华丽的乐章么?一个人的作品,不应该和这样的乐章相唱合吗?啊,一个人不应透露他作品的写作的秘密的,就如同魔术师不应透露他的手法,当他如此吹嘘的时候就会被人当场戳穿了。但觉者,是最高明的魔术师,他要让一切一览无余,但仍又神秘莫测。

    这些表达,这些乐章,是从生命的最高的源泉那里流淌出来的。啊,人类,酌饮这甘泉吧,这美妙的生命的甘泉!

    2018/7/25,北京。

    注:

    [1] 起初阅读楞严经和楞伽经遇到一点困难,但后来也已参悟。这两部经典其实是佛经中最高的科学、宇宙学和心理学,非常适合有现代科学和心理学背景的人阅读。唯一高山仰止和无法真正通达其奥义的是华严经,在这部真正庄严的经典面前,任何人类都会感到渺小,实际它也正是佛对佛子说法,并非对普通人类说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思录·43|谈觉者和觉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pm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