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来看我今天下午做的红糖糍粑。
别问我味道怎样,反正我一块不剩。
糍粑上的黄色粉末,是我自己做的红糖黄豆粉,升级版。
做这黄豆粉,我今天费了大功夫。
洗、晾、炒、碾、筛、混,堪称六大秘技制作。时间嘛,单为这一口,就折腾了一个来小时,够呛。
制作过程中,脑子不断转着,今天日更,我要写点什么?
看书无所获,那就只能取材自生活了。
可黄豆粉似乎没戏。
想着想着,做着做着,把黄豆粉装进保鲜盒时,黄豆粉显灵,有了。
从制作到成品,不就是个极好的素材吗?
02
因为学习写作,平时我会对“写作分享型”文章多留点心。
很多文章中,都会谈到“好文章需要修改”这一点。
文章修改,说白了,跟我炒黄豆、碾豆粉是差不多的道理,且听我说来。
有个金句我特别喜欢,海明威说的:“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那也就意味着,一篇好文章,一定要经过修改,一次两次三次乃至无数次。
这个过程,从标点符号、遣词造句、结构布局、立意升华、逻辑思路等等方面都要费心,我们要把一个个错误点找出来、改正、替换、升级,最后文章才会变美了、好读了。
仔细想想,我今天做黄豆粉,也有这么个“去芜存菁”的过程。
炒黄豆的时候,要用无油无水的锅,开最小火,把黄豆一点点地煸炒,直到熟透了。
越煸炒,你会发现,会有越来越多的黄豆被煸炒焦黑,那些自然是不能吃了,因为焦了,吃了发苦。
那我就得把它挑掉,只留下完好的黄豆,进行碾粉。
挑走焦黑黄豆,豆粉口感升级了,细腻又香郁;
文章就像豆粉,拿掉黑的,品质得到升华,多好。
黄豆不挑,夹杂着焦黑,影响成品质量,不好看也不好吃;
文章不改,里外透着错,读者没有兴趣,写再多也白搭,你说多可惜。
03
我从2018年底开始写作,断断续续写了几十万字。
直到现在,我写得也不是那么好,勉强能把一件事用文字说清楚。
达到这一水平,要花一年多时间,写那么多字,才算慢慢摸出点门道。
你说这值得吗?这么久,都没写出点成绩来。
坦白说,你说着急,那肯定有。但值得吗?挺值得的。
写作一年多,我慢慢明白,它不能急,还得要耐心、勤快。
这个过程,跟做黄豆粉很像。
洗完豆,你得好好地把豆晾好,擦干水分;小火炒豆,你得不停地翻炒,火不能大,时间要够,等到豆皮裂开,闻到豆香才行;碾豆成粉,你得分次来,一次一小把,用力碾,磨细点,再用筛子滤,才细腻。
做完上面的步骤,你才能得到小小一盘黄豆粉,但是,香味扑鼻。
写作也是如此。
第一天写,你得坚持写完,写完就好了,踏出第一步足矣;写一个月后,你得学会记录素材、追求表达清晰、结构完整,这时候对好文章要有一点要求了;写了半年,你就不能满足于写了,你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引起共鸣,怎样写出心声,怎样写出爆款。
在写作这件事上磕了一年多,我才慢慢得到一盘“小黄豆粉”,香味扑鼻。
无论是做黄豆粉,还是写作,都需要耐心一些,稳当一些。
有些过程、步骤,需要一步步走。时间够了、次数够了,火候才到了,那才能尝到难以忘怀的香。当然,除了耐心,还得勤,多炒几次、多碾几下、多写几遍,你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值,领悟才快,升级才高。
04
我的黄豆粉,跟别人的,还有点不同。
我在黄豆粉当中,加入了筛过的红糖粉和绵白糖,三者煸炒而成。
这么加,让我的黄豆粉,既有豆香又有糖香,交织在一起,回味无穷。
制作黄豆粉,我是从网上找的攻略,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现在这种配置。
这其实是个创新的过程,在写作中一样需要。
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学习写作,模仿是必然有的。当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文章时,欣赏崇拜之余,肯定也会生出学习之心,想要学习对方的技法、思路。
但模仿,常也有人会走进误区。
学,要在学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那既是学,也是升华迭代。
如果是一味地照搬,没有思考、没有调整,那叫徒有其表,不得其魂。
我的写作导师水清亦有鱼曾经分享过一件趣事:
有个学员跟鱼学习写作,鱼的建议是:“你来模仿我。”
学员没理解,于是鱼写A主题的文章,他写A主题文章;鱼发朋友圈,他发朋友圈,内容相差无几。
这是“似我者死”。
我的红糖黄豆粉,基础是黄豆粉,我爱红糖,于是加了红糖,所以适合我;
学员的模仿之旅,样板是水清亦有鱼,可他不知道自己爱不爱,也不知道适不适合,学了也白学。
画皮画骨再画魂,三者合一,才成大器,你说对不对?
05
折腾半天,做了一盘黄豆粉,大费周章,吃了红糖糍粑,算是有所得;
花一个半小时,写一篇文章,挠破头皮,有几点感受,也算有所获;
开心。
(下午老马还问:费那劲,直接用破壁,不就好了。)
(我怎么会告诉她,没有破壁,是因为穷,买不起,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