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孔融,没错,就是那个“孔融让梨”的孔融,在这里,我对他声名在外的另一个故事更感兴趣。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一则幼时的孔融去李元礼门上“做客”的故事。当时李已经是个大官,能进出他家大门的只能是有声名的“俊才”和他家的亲戚。那年仅10岁的孔融是如何进得门中的呢?
他直接走到李家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你们家李府君的亲戚”。那肯定的语气和神态,使得善于察言观色的门吏都不敢挡架。骗得过门吏,那见到李府君又该怎么办呢?
李问:“君与仆有何亲?”孔融答:“我祖上仲尼曾向您祖上伯阳拜师求教,我们两家是通家(汉朝时称师友为通家)之好。”孔融是孔子第二十四世孙子,而道家创始人李耳字伯阳,相传孔子曾向老子求教有关“礼”的知识。
听到孔融的回答,李元礼和在场的客人们无不惊讶。听大家都在夸孔融,后来的太中大夫陈韪随口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形容人聪明伶俐。孔融也不示弱,立马回怼“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好一个反唇相讥。陈韪根据孔融的现在,胡乱猜测他的未来,孔融就以陈韪的荒谬逻辑推测他的过去,给了陈韪一个“不大不小的难堪”。
这个故事一方面体现了孔融的机灵聪慧,是名副其实的神童。但就从他进得高官府邸,唬吓门吏的那种镇定自若以及面对别人的不屑所表现出来的机智,表明他从小就有一种狂傲不逊的气质。
没想到随着年龄的变化、名气的增加,孔融的性格更加疏狂,怼人功力也只增不减,出言无忌,目空一切。
有一次,东汉外戚何进荣升大将军,他前去拜贺。何进没有及时接见他,他就大光其火,一把夺回拜帖摔在地上,惹得何进大怒。
孔融与袁绍的关系也很差,对曹操的主张,他经常持反对意见。公元200年,曹操欲与袁绍大战,孔融坚决反对。曹操要远征乌桓,孔融却认为乌桓不过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北伐。
曹操准备发兵讨平刘表,孔融又持反对意见,说:“天下初定,应稍微安定一段时间,再行征伐之事。”
而事实证明,孔融的意见并不见得高明。比如他所反对的官渡之战,结果却是大获全胜,成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军旅之事如此,在日常上,他也经常去挠人家曹丞相痒痒。
曹操为节约粮食,颁布禁酒令,孔融为此事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专讲饮酒益处,还嘲讽曹操道:“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您如果非要禁酒,就把婚姻也禁止算了。”
就连曹操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嫁给曹丕这样的家事,孔融也多嘴多舌,加以嘲讽。还写了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意思是说武王伐纣之后,把纣王的宠姬妲己赐给了武王的弟弟周公。
孔融编造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讥讽曹氏父子的做法太龌龊。曹操自然明白,只是不知道这个典故的出处,就问孔融,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意思是我以今天发生的事情,推想古人也应该是这样的。以这样调侃的语气来嘲戏坐拥半壁江山的曹丞相,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死活。
“与杨修一样,孔融也难得有建设性意见,偶然出点主意,也没有给曹操带来什么好处。比如他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简直就是向曹操挑战;再比如他向曹操推荐祢衡,可祢衡却轻侮百官,在大庭广众面前撒野,击鼓骂曹。”
由此看来,曹操并非是妒才,不能容忍杨修和孔融的聪明才智,才除之而后快的。
曹操杀他们基本上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能为他的军国大事出良谋、划妙策,即使别的地方有点差池,他也能容忍;他最讨厌的就是耍嘴皮子卖弄聪明、又不能与他同心同德的人。”
比如许攸,在曹操打败袁绍,统领众将进人冀州城时,许攸曾纵马近前,用马鞭指着城门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许攸的这句话和这个动作可谓轻狂之极,“众将闻言,俱怀不平”。(《三国演义》)
“但曹操却‘大笑’着接收了这一轻辱。为什么?因为许攸曾在曹操军粮紧缺的紧急关头帮助他打赢了乌巢之战。可见曹操并非没有肚量的人。”
“一件美丽的东西被毁,并不一定就是因为它美丽;同样的道理,曹操杀了杨修和孔融这样有才的人,也并不等于曹操妒才。”
“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不能为己所用的才,纯属多余,如果还要以此卖弄的话,其下场就不会太妙了。”
这让我想起那些宫斗剧中自以为很聪明的妃嫔,实际只能充当充当棋子,沦为争宠的炮灰罢了。想想杨修这样的人,如果在现今的职场上一旦被领导识破,也是“活”不过长久的;而孔融之类老是挑战老板极限的人,迟早也是会被嫌弃的。
备注:
《历史上没整明白的那些事》之三国、南北朝篇读书笔记。本篇上、下由原文《曹操妒才吗?》以及紫湘查阅的网上资料和自己的读后感整合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