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自行车等经典赛事中“蹭领头者的风”,是一种战术需要,而不是“不讲武德”。对观众而言,参与者的“蹭与被蹭”才是精彩看点。如果将这些行为定义为“缺德”,那么最后的结局有可能是将同类赛事全部改为 “单人独立赛道掐表计时赛” ,我想这种比赛的观赏性一定大幅削减,食之无味,甚至可以说已经与体育竞技的精神背道而驰了。
体育比赛比拼的是参与者应对复杂“赛况”时个人的身体机能与精神力的统一调度和持续发挥。
如果说举重、体操等单人轮次上场的比赛侧重于个人主观能动性,那么同步对抗的跑步、自行车等竞技项目比拼的更倾向于灵活应变的战术决策和稳定踏实的经济心态。随机应变、见缝插针是这类赛事中非常常见的行为,更是比赛过程中的必要战术。
以马拉松为例,冲到前方“破风”领跑有利于暂时减少对手干扰,提前占据优势领先地位,后期运动员可以依靠实力和耐用坚持领跑,并伺机扩大战果,远远地甩开大部分竞争对手,让获胜的概率变大。因此,虽然领跑者将会持续处于“被跟随”、“被蹭风”的不利地位,得到的好处也可能大于弊端。
而后面的跟随者与领跑者决策相反,它们的战术相对保守,一开始“苟”在后方“蹭风”可以节省体力,尽量把实力留到后期,伺机致命一击实现反超,以期夺取更好的成绩。
许多自行车比赛也和马拉松有类似的漫长赛程,期间变数甚多,即使一方领跑,也未必能一直如愿;整个赛程群雄逐鹿,彼此焦灼,看点纷呈。领跑者依照自身所长选择领跑,与那些“苟”在后面的跟随、蹭风的对手一样,都是押向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战术,力求低消耗高战绩,在体育竞技中斗勇、也斗智,我们呈现出一场颇有嚼头的赛事。
只要运动员没采取破坏比赛规则的行动,一切“斗法”皆合理;赛况多变才好看,观众也对这种博弈对抗喜闻乐见,怎能给这种战略决策扣上一顶“无讲武德”的帽子呢?当然,如果这句“不讲武德”只是诙谐的玩笑话,大家也不必过分介意。
我是笔点酷玩,希望我的解答可以给各位一些参考和启发,如果你觉得有用,烦请点赞,转给有相似需求的朋友,这篇就写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