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提要劄記之二

作者: 南风之薰专栏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23:23 被阅读9次

    中國經史文脈至為綿長,源流裡面散佚的東西便亦是可觀。有些根本就不見蹤影了,有些則散成了斷片碎屑,留在了各種角落縫隙裡面。不過,散佚的東西雖然多,古來知道珍惜的人亦是不少。所以在中國的經史典籍的領域里,輯佚的功夫也是了得,輯佚的大家更是歷代都有。

    四庫經部易類收《周易鄭康成注》,凡一卷,通行本,宋王應麟編。這一位王應麟,便是輯佚的名家,提要云: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浚儀,蓋其祖籍也。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易經鄭注的散佚,或亦有其緣由。提要案語曰:易鄭玄、王弼二注,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正因為其學漸漸式微,其書便被「放在一旁」了。時間一久,無人問津,便也就變成「㪚冊」,而隨風飄至各種角落,成為不成系統的「零葉」了。唐時其書猶在,至宋,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

    其實,鄭注原不應當遭遇這樣㪚佚的命運的。紀昀等館臣在案語中便為鄭注說了不少公道話:鄭玄鄭康成,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家。然要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注《易》,玄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注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崇王,「非達識也」。

    王應麟自己便是飽學的人,又有對古來經史文脈珍惜的心意,更有對於經義的卓識,當然能夠體認鄭注的價值,對於㪚落各處的鄭注的鱗鱗爪爪,異常地珍視,並且收集攏來,盡量地讓人能夠在這些鱗爪之中想見鄭注當時的規模。提要的作者亦可謂應麟隔代的知音,在案語中對他說了那樣體貼的知己的話:「應麟能於散佚之餘,蒐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線,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

    應麟的輯佚之功,尚有後世的傳人。《新本鄭氏周易》,凡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國朝(編修四庫的當朝清朝)惠棟編。提要案語曰:棟字定宇,長洲人。初,王應麟輯鄭玄《易注》一卷,其後人附刻《玉海》之末。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於經籍頗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徵,極為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

    紀昀等館臣說得最為精當的話,是說的鄭注、應麟和惠棟三者的關係,語意周至並且十分地懇切公允。其云:輯錄鄭注的「經營創始」,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不可泯。棟書「雖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密,實勝原書」。「應麟固鄭氏之功臣,棟之是編,亦可謂王氏之功臣矣」。所以對於應麟和惠棟的輯本,並著於錄,兩存其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庫提要劄記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xi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