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有感
2018-03-21 你说着不要,最后都得到——《老子》读书笔

2018-03-21 你说着不要,最后都得到——《老子》读书笔

作者: Daine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23:08 被阅读4次

    (长文预警+关键情节透露+原创)

    《论语》、《老子》、《佛祖都说了些什么》这三本书一看再看,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第一次看的是细节,第二次看逻辑看框架,以后还会看自己的想法看做过的笔记写过的书评,再往后看到啥算啥随缘吧。而且同类的书一块儿读有个对比,更不容易有偏见。

    对三家也算是有了大概的了解,可能浅一些但好在是自己的。都很会做人啊! 孔子,识时务;老子,扮柔弱;佛子,没期望。孔子和佛祖有问有答,老子自问自答。其实一样,其他人有的认识单独一个也都具备,自己困惑的别人一样在思考。也不一样,老子眼里的圣人不是孔丘的,孔子的道也不是老子的道。不一样也体现在每一家独特的气质,道家以平民心做圣人事,儒家在其位谋其政从头到尾都要做君子做士。怎么做都行,只要慎终如始都不会有败事。

    《老子》就是《道德经》,准备主要说三部分内容:解释一下道德经这几个字,我说的都是我不懂的有了新的认识的;老子做事情面对事情的心法,顺便纠正一下自己曾经的偏见;重点在于说人,其中也会掺杂一些儒家、佛教的说法。

    老子的道很神奇,无处不在几乎是万能的。是没有人能说清楚的,不仅仅是老子这一派很多人都认为“语言是不能反映出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老子说,道是世界的本源。如果非要我说,还要我说人话。那我理解道可能是规律,我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德是什么,陆德明解释德就是得,是有得于道的意思。得和德也还有区别,德者内也,得者,外也。循道有德,不循无得。德篇的开始把德分成两类,上德和下德。上德是不德,下德是不失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上德无为近乎道,下德远之。下德又分三个等级,一个是上仁,二是上义,三是上礼。这个无为和有为区别在于表现不表现自己,在于刻意不刻意。礼最讲形式,最讲表现。因此称礼为忠信之薄,惑乱之首。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没有德。.......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而无意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响应它,于是强行拉拽别人按理行事,所以就丧失了道。丧失道才讲德;丧失德才讲仁;丧失仁才讲义;丧失义才讲礼。

    我还是不太懂德,似懂非懂,懵懵懂懂。所以顿悟之说,可取不可取两说。不懂也没关系,一样可以活得很好。按老子理解的德与仁与义与礼的关系去理解也不错,有道理就可以采取。经就不说了。

    在说老子做事心法之前,不妨简单罗列一下另外两家的主张。佛家,无天无命运无常无我无灵魂无执着无欲望,有的是万法缘起因果轮回报应中观假有唯识阿赖。儒家,也有提过无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也说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讲过无我。

    如何面对自己?也看看老子有几个无:

    无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哪一家的无我,都不是要抛弃自我,大概都是要追求更值得追求的。

    无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无的都是多余的欲,穿衣吃饭日用之欲是肯定的。即使是“存天理,灭人欲”灭的也只是超出的不符合儒家规范的欲。完全无欲无求,直接死掉好了。

    无智。绝学无忧;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忠臣。贬抑为学,这个学学的是外在的经验知识政教礼乐之学;褒扬为道,这个道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是指私欲妄见的活动,无为是去除私欲妄见的活动而返归真朴。

    木心也说过,无为是一种为,而不是一种无。

    无争。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无争。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如何面对世界——辩证法。深刻的认识都是相似的,我们都在盲人摸象,摸得多了互相说出来的样子也差不太多。无争啊、守柔啊、等等让自己处于低下的这些说法还有个鸡贼的动机——辩证法。老子的另一个心法。

    一句“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大家就都明白了。之所以时时刻刻处处都让自己显得柔弱,一是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再一个就是让自己不向不利的方面转化,哪怕是强行或是假装也要符合道,符合这个辩证法符合这个道,你就能长久地生存。

    但是大成若缺,只是像有缺陷。大辩如讷,只是看着像迟钝。柔弱也是显得弱,不是真的弱。先去让自己强起来吧。那我再面对生活中相对弱的人,会尊重会平常心待之;再遇到愚笨的人,要远离怕传染怕装傻。

    如何面对胜利与荣誉?

    1,果而不得已,果而不强。胜利是出于不得已,取胜不要逞强。

    2,即使战胜,也要以丧礼处之。我听说“命运如玻璃,最辉煌时最易破裂”,丧礼处之,不错。

    3,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功成也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这也是不执著啊!

    4,对待荣誉,致数与无与。 招致过多的赞誉就反而没有赞誉。

    如何对待社会与他人?

    原谅,都是原谅。只是程度不同,极端的是不原谅。木心说,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对于别人犯的错,老子是鼓励原谅别人的,孔子也说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对待遇到的人,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报怨以德”;孔子呢,“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佛家,鼓励把遇到的人都当做亲人,亲人有错你咋办?

    有了问题,相比老子,孔子更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不尤人,不见得什么时候这样都好。

    如何做好一件事?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遇事多考虑宁可把它看得难些;尽可能提前做一些事,避免坏事的发生;要慎重如始。

    对我启发最大的心法: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业。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能够认识自我才是高明,能够战胜自我才是坚强,能够坚持勤奋才是有志,能够不丧失所在根基才是长久。

    一个是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就在于了解自己而不是他人,《论语》里也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再一个,我们这一生是自己的一生,干嘛老和别人比呢非得比到自卑了比到迷茫了吗?是要战胜自己,而不是给懒惰找个借口。

    自我纠正的偏见: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这一段在我内心里引发了冲突,当时读到这里就在想,这是要鼓励统治者愚民吗?疑问暂存,始终不太相信。

    不相信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老子和孔子相比,有着不次之的诚实。在后面第66章果然找到了答案。那老子的思想是完整的是一以贯之的,从来就没有单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他说使民无知无欲的前提是,统治者对百姓也不用心机,完全不是鼓励统治者奸诈愚民巩固政权什么的。

    那反思之所以自己产生这种错觉,应该怪谁?怪自己断章取义,怪有的人故意引导别有用心。在《论语》里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引发争议的话,一方面也是我说的真正的见解都是相似的。我也为这句话找了一个理由——礼不下庶人,这是对普通老百姓的体贴。这种繁琐的受罪的礼仪,士大夫说留给我们自己吧。相似的道理。

    重点说人

    首先就绕不过人性二字,可孔子、老子还有佛家好像没说过,我是不知道。我的态度是偏于悲观的。不知道就不说了。

    说说爱人吧,也是我很感动的。三家都是如此。老子说,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要理解人,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尊重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爱护人,圣人皆孩之。圣人还不伤人。

    《论语》里孔子在马厩烧毁后,不问财产先问人。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里说佛和菩萨不是万能的,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

    再谈谈理想,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子想做他眼里的圣人,他眼里的圣人是什么样子的?

    是天下最高贵的人,是性格如水的人,是去甚、去大、去奢的人,是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不需见闻,无所欲求,不露锋芒,不陷入纠纷,内敛光辉,混同尘俗的人,是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的人,是见素抱朴,外表表现纯真,内心保持质朴的人,是一个大丈夫,是...不说了,你是个好人,好吧?

    实际上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人?

    实际上众人高兴快乐的时候,我淡泊恬静,像婴儿一样还不会笑。众人富足有余的时候,我独有所遗失无家可归。众人乖巧的时候,我愚笨昏昧。众人好像都很有作为的时候,独我无能鄙陋。为了追求理想的道,是不在乎也不怕与众不同的。是像大话西游里像狗的那个他,是像丧家狗和孔子一样的你。

    实际上是有暴烈内心的人。木心说,李耳、庄周都叛逆得厉害,李重仪态,庄矜风姿,故庶士看不出他俩内心的暴烈。“强良者不得死”,勇于敢者则杀,强横霸道的家伙都不得好死;“盗夸”,老子痛骂别人强盗头子;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老子骂人,说你不得好死;孟子骂人,说你是禽兽;佛家不骂人,恐吓人——你等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实际上是不为人知的人。老子呐喊,知己者希自己被褐怀玉。孔子虽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也彷徨啊,知我者大概只有天吧 。

    实际上还是个悲伤的人,“庄周悲伤得受不了,踉跄去见李聃,李聃哽咽道:亲爱的,我之悲伤更甚于尔。”

    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像我这样庸俗的人,从来没有深沉可以装。为什么要成佛呢,为什么要做君子、士、大丈夫呢?我做我的白日梦,我求我的道。我不需要谁来棒喝我,我也不想也懒得对谁喊叫。什么都不想,反而有可能...嘿嘿

    我要做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相信自己的本心,随心而动,适性而行。只想今生今世,只活此时此刻。我上文说的都是我记住的,也是我要做的。晚上写好日记,安排明天要做的事。明天早起,吃好早饭。这就是最好的道理,生活是最高的,人是最珍贵的。

    看完三本书的感受说一下,感觉没看之前和正在看的自己傻里傻气,感觉谁也没有那么了不起不羡慕谁,感觉自己更能接受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像是佛系青年“去留无意,尿裤不惊。约炮不帮姑娘解扣,屙屎何妨不擦腚。反正就是爱咋咋地,我心澄明”,我知道我不是。

    这就么多了,已经不少了。下一本,《庄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3-21 你说着不要,最后都得到——《老子》读书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xo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