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攻击:旨在造成伤害或造成身体或心理痛苦的故意行为。
•霍布斯:只有通过强制执行法律和建立社会秩序,才能抑制攻击性自然本能。
•让·雅克·卢梭:限制性社会会迫使我们变得充满敌意和攻击性。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会导致攻击行为。
2.攻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能力,但我们如何、何时、何地以及在何处展示它,则是学习的结果,并依赖于我们的环境和文化。
3.关系性攻击:即通过破坏他人的名誉和关系来伤害他人。回避、散布虚假谣言和恶意流言蜚语、诽谤、“荡妇羞辱”以及网络欺凌都是最好的例子。
4.宣泄: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的能量必须以某种方式释放出来,以免它持续积聚并产生疾病。
但事实是,人们越是用攻击性的行为发泄愤怒,他们便会越加愤怒。直接或间接、口头或身体上发泄愤怒并不能减少敌意,反而会增加敌意。
一种解释:倾向于行为过度,可以为减少失调奠定基础。
5.导致攻击的一些主要原因:
•酗酒。
•痛苦、饥饿、不适与酷热。
•拒绝、排斥与嘲弄。
•挫折、剥夺与攻击。
6.挫折往往不是简单剥夺的结果;而是
相对剥夺的结果,当我们看到别人享有更好的条件,或者当我们失去了与我们期望相关的东西时,我们会感到被剥夺。
7.武器效应:仅仅是与攻击有关的物体的存在——手枪、步枪或其他武器——都可以作为引发攻击性反应的信号。
8.匿名会导致去个性化,这是一种自我意识减弱的状态,削弱了对被禁止的行为方式的限制。
9.当我们看到人们受到越来越多的伤害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却会相对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脱敏过程。
10.敌意归因偏见:更多受媒体暴力的影响,以敌对的方式解释他人模棱两可的行为的倾向——而不是给予他人善意的怀疑。
11.减少暴力的一些方法:
•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
•对攻击性榜样的惩罚。
•对攻击的替代性奖励。
•提供非攻击性榜样。
•培养同情心。
•培养利他主义和专注力。
12.现代社会似乎使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更不容易在心理上采取攻击行为。
一行精华:
攻击:旨在造成伤害或造成身体或心理痛苦的故意行为。
挫折往往不是简单剥夺的结果;而是相对剥夺的结果。
触动,反思,改变:
1.人类的攻击性是进化过程中,经受惨烈竞争和求生的磨炼,渐渐形成的一种天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就像《三体》中描绘的“黑暗森林法则”那样,首先释放攻击性才能让自己有更高的生存率。
自我修炼的根本目标就是克服人类天性,攻击性也是我们要克服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匿名等去个性化状态下,没有外在监督时,要坚持“慎独”的修炼。
2.暴力会引发更多的暴力,包括身体上的和语言上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做暴力的消减器而不是放大器,尤其尽量不要自己首先释放敌意。保持开放、合作与包容的态度,能让人生的路走得更宽。
3.相对剥夺会导致挫折感,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种心理。要消化这种负面情绪,看来只能靠自己努力修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