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槐花飘香时,听同事们讲槐花蒸着吃,包成包子吃,烙成饼吃……可好吃。我不但没有一点想吃的冲动,反而一提到槐花,我内心很抗拒。
越不喜欢什么,越来什么。母亲打来电话,说她捋了一大兜儿槐花,叮嘱我下班后到小区门岗室去取。
我掂着槐花唠叨着:“味道甜茸茸的,不好吃。”
“我把它蒸一蒸,用蒜汁调一调。”正在厨房做饭的老公应声道。
“又辣又甜,想想都难受。”
“那把它做成槐花包子,肯定好吃。”
“还是那甜哈哈的味儿,还不是一样难吃。”
我之所以对槐花偏见这么深,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月,我是吃着这个东西长大的。
我印象中,每到这个时节,母亲几乎顿顿蒸槐花,这顿吃不完,就下顿吃,下顿吃不完,下顿接着吃。
以至于,当我看到这白铃铛般的槐花,就会想起那甜哈哈的味道,我对此没有一丝好感。这也让我从思想上固执的认为,不管把槐花做成什么美食,它总是甜茸茸的,极不好吃。
可老公不这么认为,他说一定要让我改变偏见,重新认识槐花。
只见他麻利的将洗净的槐花放入滚水中焯一下,迅速捞出后,稍晾凉,用手挤出水份,开刀切碎,然后与备好的肉末儿兑在一块儿,再倒入酱油、盐、葱花,搅拌均匀。紧接着,我搭把手,将其包成包子。
包子出笼了,只见老公大口吹走热气,不等放凉,就吞下一口,接着又是一口,三口后,一个包子便下肚了。我呆呆地望着他。
“味道和你想的不一样,来尝尝。”说着,老公拿了一个包子,往我嘴里送,我身子使劲往后拽,就是不吃。“你就尝一口,要是不好吃,你不吃就行了。”说着,他把一个包子塞到我嘴里。无奈,这只好咬了一口。
说也奇怪,想想中以前的甜味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肉的香味混着槐花的鲜香,的确好吃。这味道彻底颠覆了我对槐花的看法,我的偏见和执念被打破了。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我对槐花的偏见已经很多年了。
《杀死一只知更鸟》一书中,由于主人公斯库特和哥哥听到街坊对足不出户的邻居阿瑟的谈论,使他们偏见的、固执的认为阿瑟是个冷酷的怪人,此人从不出门,会吃报纸,打小孩子。
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翻墙去看这个怪人,结果,正是他们眼中的怪人救了兄妹俩一命。最后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腼腆,善良,充满爱心的大哥哥。
原来,我们囿于的偏见和固执,往往是因为想法缰化单一,固守着原来的方法行事,不愿意试着改变。
吃了一顿槐花包子,我思想也“吃”出了变化。如果想全面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就需要我们提升思维,打破固化的壁垒。多读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充实自己,把自己修炼的更加丰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