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简友广场
作为个体 我们两不相欠—— 如果可以 请你离我越远越好

作为个体 我们两不相欠—— 如果可以 请你离我越远越好

作者: 三山二水一景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18:03 被阅读0次

    一 我说的其实是我自己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70年代人来说,我们的生活状态基本可“盖棺定论”了。然而,就物质与精神,正常与非正常生活,责任与义务——由这些问题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却难以中止。

    他们可能生生要被折磨至死……

    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我们的内在心理根基其实脆弱无定。就好比,昨天还在为庄稼收成粮食够不够吃担忧,今天洗完泥脚,走入繁华的城市街道。

    连吃穿都贫乏有限的物质困苦,到突然升级到追求高档名牌,这个过程变换快到太具戏剧性。没有强大的内在及深刻的认知能力,有几个人能不飘然?!

    抛开非富即贵的特殊阶层,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过于剧烈的从感观到思维的大转换。

    就算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由攒钱买泡泡糖,到端坐星巴克这样的跨越,那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剧烈反差感不会没有。

    昨天赤脚还插在泥地里劳作,今天就要穿上皮鞋,踏上水泥马路;脚步肯定需要适应,定会踉跄不稳。

    贫穷的精神文明与极端上升物质生活膨胀,这之间巨大的空虚与暴裂感,短时间如何能填满?

    它令许多人尤其是曾经的“社会底层”失去了自我。(有人将部分人称为城市“隐形穷人”,特点是每天都似乎干着体面的工作,或者过着体面的生活,吃大餐穿名牌消费阔绰,实际上身上所存铜板赖不过生场病)

    阳历五月不艳的花开得正旺

    二  责任演变成为强加的压力

    好在,我们还有一定根基——有过那么一段极感理想的年代,并且我们对理想从来不曾放弃。

    70年代人的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就这样在这个社会大潮中“急流涌进”,且不共戴天。真的这样的说法一点不夸张。

    尤其是在永远都理不清的生活琐事与亲情中。

    我常常想,责任这东西其实来自于心理。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深(不(单纯指学历),培养起正的三观,对人和事就越宽容;同时对自身的责任感就越强。

    而我们这代人出身与成长的环境,处在有着高度精神追求的青春期而又一头扎进猛烈上涨的物欲及物质社会发展中,注定了我们“心理”层面永久的悲剧性。

    因为责任心,我们会自觉地承担各种压力。而为了拥有承担压力的能力,我们就会持续努力;并持续抗压。

    由于这些命题几乎贯穿于我的一生。等它慢慢成长为一种最大的心理负担时,对它的认知,又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阳光西去大自然一片静好

    三  我们的无奈与悲剧性灾难

    当我们努力到了一定阶段,却发现问题依旧没解决,而我们已头发斑白,双眼开始昏花,身体变型,面目灰暗……

    原有的各种矛盾压力又滋生会演化成另外一种形式的矛盾及压力时,终于发现人生的烦恼无止尽。

    不愉快的事和人,以及理不清的情感,与人一辈子相伴随。尤其是当面对家庭和亲人,无从选择却又无法逃避,常常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中时。

    我们常常几乎大多数为理不清的情感所围绕。比如不愉快的往事、经历、童年、父母或者兄弟姐妹……

    我们无从选择出身,且一生都无法脱离由生长环境而打下的负面烙印。这一病痕化为污渍在成年后,往往发现无论我们如何挣扎,力争从这污渍的“泥淖”中升华为“清流”,但实为徒劳。

    无奈在于,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甚至于达到为外界看起来多好的成果,由原生家庭或某个三观低端的家庭成员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其力量其实大到你无法想象。

    在此,我不是要与某代人划清界限。这的确不是某代人的无奈。而是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天然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尝试与努力耗费的精力完全于事无补毫无意义。

    就好比,越来越理解何以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这绝对不是钱能解决的事。

    难过时看看天它给予我安慰

    四  所谓亲情不堪一击

    被无法彻底脱身的亲情而拉低的生活水准,这种痛苦其实是人生的最大灾难。基于他们极low的“三观”而产生的无止尽的争端,致使你的精神几度崩溃;因为我们太过“忧患”太想付出“无私与爱”。

    但是,他们的手指却永远狠狠地指向你,谴责的目标锁定你——中心思想就是你付出不够多。

    因为你无法满足他们对你的各种奇葩的要求。包括你给的资助太少,为他们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有限,没有给予大笔的馈赠……

    他们不断地反击,指责你的生活方式,并对你加以人身攻击。实际上,自童年少年乃至青年,他们无时不刻以所谓的“情”,以最恶毒的方式对你的存在加以嘲讽。

    实际上,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爱”过你。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懂得什叫“爱”与“包容”及“惺惺相惜”。

    甚至于在你风光时,他们也许会自豪但一旦发现得不到“回馈”会心里发“酸”,并释放恶意;在你失意时,他们会自鸣得意,认为你本就不值一哂。

    更基于于,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他们不堪生活的正面印证。

    愿你们如此相亲相爱绽放并落枝头

    五  无情缘于深深的“有情”

    他们强调亲情与团圆,却年复一年地心安理得地抛下父母。而你必须负起所有的负担因为你比他们在“物质”上更强;

    他们嘲笑你的小气无格局,因为你没有挥土如金,为他们买房子买高档衣物支付“必要”的吃喝玩乐;他们说你不通人情世故六情不认,因为你没有花大把的钱请客送礼……

    我们无从选择只能逃离。

    不强求理解了。正如要解除人和人之间的心理壁垒不亚于攀登喜马拉雅,事实证明你付出全部付出哪怕一辈子试图化解去“付出真爱”,在他们那里换来的是不屑一顾——你的良苦用心就是你不肯付出的托词。

    科学试验证明,我们往往对“事物”会经历:不接受——努力争取——妥协——麻木顺从——逃避——任之取之。

    是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不被这些消极的力量所吞噬,我们只有选择逃避。最后,我们只有自行轻轻抹去喷到自己脸上的这些可笑的唾沫。

    然后,我们需要借助内力,撑起强大的力量,回归自我;自行儒道释三法;这次指责的理由是你不该如此享受人生。

    也许我们会选择心理治疗的方式,希望一劳永逸,解除长年由无止尽指责而生的心理压力所生的精神困挠。

    其实,最终疗治还是依赖于自己。

    显然,今天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由各种冲突而生的“病”:认知的偏执、情感缺失、抱怨、情绪无法控制、不被认同的生活方式……

    沟通与理解,是我们试图理清各种关系的主要手段。我常常站在客观理性地角度去理解,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人和事。但情感上无法认同的矛盾,最终令我怒不可遏。并且,毫无办法。

    最终,对于指向我们的手,只有平静地说声:拜托,既然我有如此多的不是;如果可以,请离我越远越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为个体 我们两不相欠—— 如果可以 请你离我越远越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cq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