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面,就关注到孩子的安全感这个话题,从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中,发现孩子的安全感正慢慢建立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特别是3岁之前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很多人缺乏安全感往往是这个时期出的问题。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特别关爱孩子,孩子一生都会特别有安全感。
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妮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就会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儿童早期(尤其是2岁以内)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好安全感。在2岁以内,主要任务就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才会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内心充满着不信任感,嫉妒,甚至是敌视对方。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容易退缩,很难建立起一个有信任的人际关系。
最近给孩子报名幼儿园入园,录取之后就开始准备资料。第一步便是孩子入园体检。孩子从小体质不错,但还是对医院医生打针比较恐惧。我们没有着急带他去幼儿体检中心,而是把家里关于身体的绘本拿出来,常常给他讲上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特别注意重复里面关于打预防针的小故事,为了杀死细菌,要用尖尖的针头将药水扎进手臂里,同时模仿医生叔叔和小朋友的角色,小朋友听着很带劲。
《可爱的身体》心理准备做足了,我们带着他去体检中心。爸爸带着他熟悉医院的环境,我办好手续后等着叫号,轮到我们了,带着小朋友准备进医生室,孩子见白大褂的阿姨,不愿意进门。正好旁边有别的小朋友,劝说了几句就进来了。随后很顺利地让医生观察听诊。
下一步便是抽血了,抽血室里孩子们哭声交替着,我让爸爸带孩子去外面玩会儿,我在里面等叫号就好了,免得孩子误解打针那么疼。到号了带孩子进来,我们一边牵着他的小手,一边告诉他咱们要去让医生叔叔给宝贝抽血,给宝贝检查一下身体里面有没有细菌,如果有细菌就要把细菌杀死。这些已经提前演练了,孩子一点也没有觉得害怕,开心地把手臂给抽血的医生。
孩子打针本以为可以顺利地将针头扎进去,爸爸听到医生说,要把孩子另一只手抓紧不能乱动,于是抓紧了孩子。孩子见被紧紧抓住立马哇哇哭开了,我示意爸爸把孩子手放开,牵着就好,抓紧后让他更紧张,放开果然效果明显,我仍然在旁边唠叨着杀死细菌的故事,一会儿孩子不哭了,擦干了眼泪嘴里还嘟囔着,医生叔叔给弟弟手上打针了。我俩这才松了一口气。
孩子是感觉安全的,他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后面带他去照一寸相片,孩子坐在相机前面不时摆出怪物样子,了解到要双手放好坐直,于是也像个小大人似的看着相机。
等到我们和摄影叔叔说再见的时候,发现后面一个小孩子照相哇哇大哭,家长把她一屁股坐在座位上,孩子觉得陌生哭着不肯坐。
再比如孩子不愿意去剪头发,选了一个爸爸也理发的时间,爷俩一起理发其乐无穷,孩子感知到自己和爸爸在做同样的事情,了解理发是必须的了,也不再拒绝了。
孩子的成长不可逆,如果我们爱孩子,就给孩子多创造条件,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如果我们给了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却不给孩子精神的关爱,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其影响将是终身的。
所以在家的时候,多用心陪陪孩子,真的把心放在孩子身上,用不用心,孩子是会直接感觉到的,也直接体现在孩子的各种表现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