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26日,上午,终于把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听完
初版于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
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序言里,作者尼尔·波兹曼就拿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1949 年所著的长篇小说《一九八四》与
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1894-1963,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博物学家)所著的《美丽新世界》( 1932年发表)作比较。
奥威尔在《1984》中警告人们将会受到独裁者“老大哥”的控制,失去自由,
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作者说: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
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
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此书初版于1985年,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作者所说的这一切正是当下的情况:娱乐至死。
作者简介(来自百度)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他对媒介文化的深刻洞察。
金句摘抄
1.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2.一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
3.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4.在赫胥黎的预言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5.“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6.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7.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在2500年以前就说过,人常常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现在,电视政治又添了新招:那些想当上帝的人把自己塑造成观众期望的形象。
8.我们的生活经历已经能够让我们认识监狱,并且知道在监狱大门即将关上的时候要奋力反抗。在弥尔顿、培根、伏尔泰、歌德和杰弗逊这些前辈的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定会拿起武器保卫和平。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9.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