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识——发掘——魅力

知识——发掘——魅力

作者: 冰糖橘_be87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22:51 被阅读0次

对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的再认识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已经是第三遍读了。第一遍读的电子书,只能算是囫囵吞枣。第二遍认真阅读,并批注勾画,在知识面前不敢有丝毫怠慢,但理解和消化的比较慢,没有形成系统认识。第三遍读,我要求自己在上次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深入思考,抓住要义,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框架,在前三次研课作业中已经有所提现。对第二重境界的理解确乎是不够准确。今日再研读这一部分,似乎是更加明白了一些,及时记录所思,以加深印象。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规则、规范,那么第二重境界更多的是自由,融合。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教材上的知识,而是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不是静态知识的片段堆砌,而是动态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整体把握。

这里所讲的“发掘”,是指从提问到解答的完整过程,即探索中的发现和探索后的重现,既指方法又指方向。

这里所讲的“魅力”,一方面是指知识对师生所形成的智力上的吸引与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陪伴、协助、督促下,进行探索,在过程中不仅习得了相应的技能,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由此可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进行深入对话。通过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让学生被兴趣指引、被乐趣激发,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与感受到科学家发现知识的坎坷与喜悦,从而由内在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教学的品质;教师不再是隔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二道贩子”,用某些“有效”的方法把知识简单地转交给学生,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准确而及时地出现在被阻隔之处,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成为学生的同行伙伴,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这段话理解起来很有难度。但与第一重境界对比来看,就会理出点眉目。第一重境界教学的有效框架包括,了解教材和学情,设置目标,注意学生的预习,注意精确的板块设计,反思。第一种境界,涉及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教学板块中的学生学习清单,但他对学习的过程谈的不很深入。

第二重境界,他就要完成这个任务,此时学习的过程要进行深入的描述。虽然出现了教材之外、探索、学生生活等等词语,这并不是说他是课外,他还在课堂的范围内,要不然就不能称作为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否则应该是校本课程或者课外实践活动的第二重境界了。所以,我理解的第二重境界可以说成是,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共同探究,平等对话,提现了思维与知识的融合互通。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乐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陪伴学生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知识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其中进行智力的挑战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潜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有品质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智力和思维训练的形式。

所以第二重境界实质上就是智力的和思维的训练。智力和思维的训练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识字写字,学习生词,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概括内容,抓重点词语,写批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先来表达,互相检查,有感情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等,这一切的活动都是思维和这里的训练过程。一切学习的过程呈现出一种对话的状态。所以对话即思维。

在平时的理解上,往往认为学生与书本的对话,才是智力和思维训练,往往轻视其他部分。今天来看,课堂上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做批注,写感想,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的交流,检查督促。等等这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智力和思维的训练。当然这些活动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如果我们关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和智力训练的价值,加以设计运用,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

从这点看来,六个纬度中的亲和度和自由度。他绝对不像我们原来理解的,那么浅薄,仅仅是课堂上的交流状态。他还有更深的意思,就是指第二重境界中,他所包含的那种深刻的思维和智力的训练。亲和度和自由度,就是指对话的过程。亲和就意味着对各种对话状态的重视。自由就是关注各种对话的思维和智力训练价值。

各种对话被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乐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味的关注与书本的对话,就是学习枯燥无味的源头。

关于这一点,在干老师的诸多课例中都有所提现。《凡卡》一文中通过对信的裁剪,分部分理解凡卡的生活现状和对爷爷的思念。基于文本的对话与课文本身相融相通,构成了思维与情感的共生共长,提现了第二重境界发掘出知识的伟大魅力。

再如干老师教《巨人的花园》一课,借这个充满象征的童话故事,巧妙穿插伯格理在华传教的故事,把文章中巨人的博爱与谦卑,在师生平等交流,思考讨论中顺利突破,整个课堂学生的各种对话被尊重被赞赏,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训练积极活跃,此可谓实现了第二重境界。

理论和现实往往相差甚远,理解了第二重境界的要义,并不代表一定能够达到。如果心中时常装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从备课开始,让知识在碰撞与交流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在对话与尊重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达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地,我的教学境界确实是进入到了第二重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发掘——魅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ij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