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传统为6.15]子曰:“孟之反①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全军溃败时,他走在最后掩护。将要进城门时,他一边鞭打马前行,一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我的马不肯快走。’”
【老彭有话】孔子说,孟子反这个人不争功名。军队战败逃跑,他殿后。将要进城,他又策马跑到队伍前面,并表示不是他要在后面,而是他的马跑不快。
这是又一种品质,所谓“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可以看作上“行不由径”的具体表现或另类表现。看似不争功名,却又过于做作。细品此人,也似微生高。
【注释】①孟之反,鲁国将帅。
6.5[传统为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道:“仲由果断,让他从政有问题吗?”
又问:“端木赐可以从政吗?”孔子道:“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从政有问题吗?”
又问:“冉求可以从政吗?”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艺,让他从政有问题吗?”
【老彭有话】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以去从政了吧?孔子说,仲由临事果断,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嘛?
季康子又问,那端木赐呢?孔子说,他干练通达,当个官,有问题吗?
季康子再问,那冉求呢?孔子说,冉求艺高人强,从政没有问题!你觉得有问题吗?
这一章通过季康子问人,反映了孔子在用人上强调的是用人所长。
季康子之所以有问,是因为孔子平时对能否“为政”的标准要求比较高,故而到孔子这儿拷问一下孔子的学生。通过问谁能“从政”,其实是要孔子说出一些否定自己以前有关“从政”标准的论述。但孔子是什么人,他能让区区季康子难住,轻而易举地就把话题给转到学生的个性特长上去了。三个圆满的回答一方面不得不让人觉得无懈可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另人拍案叫绝。我的学生都是最棒的,别看我有时挤兑他们,但除我以外,谁也不能说他们不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护犊子”啊!
6.6[传统为6.4]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④富。”
【译文】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道:“给他六十。”
冉有请求增加。孔子道:“再加二十。”
冉有却给了一百二。
孔子知道后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的是由肥马驾的车,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他家里怎么会缺这点小米)。没听人家说嘛,君子救的是急不是要济富。”
【老彭有话】子华被派出使齐国。冉有向孔子请求给子华的母亲一些小米度日。孔子说那就给她六十吧。冉有说,六十好像有点少,再多给点吧。孔子说,那就再加点儿,给她八十。
结果,冉有心里觉得还是有点少,就自己做主给了一百二十。
孔子知道后说,冉有啊,你以为我是舍不得给。你知道不知道,子华去齐国,国家给他配的是高头大马,穿的是昂贵的皮衣。怎么会亏待了他的母亲?俗话说“君子所为应是雪中送炭,而不是要锦上添花”啊。
这是举例在说做事要按规矩,不要一味依人情。
【注释】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前文对他有讲论,孔子说“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者即为他。②冉子,冉有。时任孔子的管家。③釜、庾、秉,此处皆为量词。④继,通“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