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的让小的,似乎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天经地义,但对大的来说,这个不成文的要求,往往是有失公平的。原因很简单,无论大的、小的,都是孩子,都是未成年,都需要呵护与引导,都需要施以加倍的耐心与爱,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个女孩儿,青春期了,她站没站像, 坐没坐像,经常是四仰八叉、嬉皮笑脸地和弟弟闹作一团,乍一看真像个皮实的男孩子,一点也不符合大家对一个文静的女孩子的期待。
她疼爱弟弟,经常用自己的零用钱给自己买一个,给弟弟也买一个, 回家一起分享,或玩的或吃的;她睚眦必报,若弟弟胆敢挑衅,她一定还回去,绝不轻饶。
她似乎心大的很,记性也不好,很多反复强调过的事情,她说忘就忘了,还不忘了嘿嘿一笑,吐吐舌头说,“我忘了”。
她个性很强,讨厌心机婊,直来直去,似乎再加上青春期的作用,比较敏感易怒,总抱怨说,家人老是惯弟弟,而总批评她一个。
她很可爱,做起鬼脸来,不用手指头帮忙也能将两只眼睛轻松地斗在一起。
她很贴心,知道倒一杯水再压一个纸条,提醒晚归的爸爸早点休息。
她很重感情,曾经把自己的幼儿园好朋友的名字刻在了4000多元的实木双层床上。
就这样的一个个性,在家里自然少不了受到嫌弃和数落,因为她太不“省事儿”了。

爸爸会笑嘻嘻地抱起迎面而来的弟弟,逗来逗去,却只会吊着脸问她一句,“作业写的怎样了?”让我这个旁观者,都替姐姐感到失落。同样是爸爸的孩子,小宝因为年龄小而可爱,爸爸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而对姐姐,似乎一开口就是学习的话题,关于学习的问题,关于学习的道理。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一句话,“猫狗识温存”。谁对它好,它就能感觉到,谁经常摸它,给它吃的,它就知道谁爱它,对谁忠诚。小孩子也一样,个个都是天生的心理专家。
面对一个从不和自己谈心、也少有笑脸、不那么可爱、还一天天不自知地高高在上的家长作派、一开口只有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学习,再一开口,就是在姐弟战争中总数落自已“不懂事”的爸爸,女孩儿实在爱不起来。
女孩说,有时感觉自己特别的成熟,而这种成熟是被压抑的家庭环境逼出来的!她不喜欢这样的自已,她也希望自己能天真一些,无忧无虑一些,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她不得不一次次面对“被长大”的要求,还要独自在深夜时消解很多不被理解的压力。学习上的压力再大,也大不过来自亲子关系的压力。
女孩儿说有天在阅读时,看到了一篇描写“别人家的爸爸”如何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谈心、如何如何帮助孩子解答在学校中的烦心事,气得直接撕掉了那页作文。换位思考,可以想象孩子当时的心理阴影面积!
是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如全中国的家长最喜欢的总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们渴望拥有的是不是也总是那个“别人家的爸爸”?而他,可望而不可及。
女孩对妈妈说,“我总是粗心大意,慌里慌张,是因为我总是感到紧张,害怕又做错了,所以只能小心翼翼。以后我犯错,你试着不着急说我,我一定能改的 ”。
妈妈说,“宝贝,我努力试试!到今天我才知道,为什么你好像总也不想长大了!你受委屈了!宝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