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歆月號的普洱天涯,今天给大家讲讲荒野茶。其实荒野茶不是抛荒茶,也不是野生茶。所谓荒野茶,也就是已经放荒多年且无人管理的茶。这样的茶树已经区别于人工栽培,具备了演化的特征,这等原料做成的茶往往在表现力上极具特色,因而受到茶友的追捧。准确的说,荒野只是一种管理方式,荒野茶的原料也必须来自于已经成功演化后的茶树,而在茶树开始荒野管理到出现演化特征之前的这段时间只能称之为抛荒。这个过程也许是十年,也许要更久,这与茶树的品种、地区、气候、土壤、环境都有关系。荒野茶的叫法在白茶中听到的最多,但实际在理论上,各个茶类里都可能存在荒野茶。虽然现如今我们认为荒野茶自带高级感,但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制茶的收益不好,大部分茶园都经历了茶改地,也就是把人工栽培或原本自然生长的茶树砍掉,用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在不方便种粮的地方,茶树被荒野化,往往也是出于无奈。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对好茶需求量的增加,也开始有人有意识的主动将茶园放荒野化,以追求品质。在现在看来,这等野化后的茶树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工培育而来的品种茶,也有一部分是群体种或者叫菜茶。所以提示一花野茶与茶树的品种无关,缺一种也好,菜茶也好,归根到底依然是有溯源的可能性的。比如明确茶树再次栽培或生存下来的大致时间,或者至少我们在潜意识里知道这些茶树的原料做成哪一类茶更好喝。另一方面,这些茶树并不一定从种子破土繁殖而来,很可能在一开始便是通过树苗移栽而来,而树苗的获得则通常是通过无限繁殖而来。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这些正是野生茶的标准。不知其年月,不知其秉性,不知其由来。与花野茶相比,野生茶意味着更高水平的演化状态,制生茶也与荒野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提十二荒野茶不是野生茶。如果从管理方式上按照等级去排序,那么从低到高依次为抛荒、荒野野生。虽然这样看来,抛荒只是个弟弟,但实际上抛光荒野野生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茶类并没有机会去做解放管理。比如一些大宗茶的产区,尤其是近些年来填改茶的地区,这里的茶树已经经历了过度的管理迹象。纵然我们不在管理,让他荒在那儿做成的茶也不会好喝。这就像老人说的,我们天冷要记得穿秋裤,否则老了会腿疼。当我们年纪大些,已经开始腿疼了,再去穿多少秋裤,恐怕都无法逆转腿疼的事实。过度管理的茶再去演化,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去协助控制病虫害,对抗性本就不强的茶树来说,那就是九死一生。显然,这样做并不符合商业利益的最大化逻辑。所以提示三,荒野不是目的,得到更好的茶才有意义。当下市场上流通的很多所谓的荒野茶,只求其名而不求其实,这显然是文字游戏。之所以这种做法会有生存的空间,主要原因在于荒野茶的荒野属性难以分辨。从原理上来说,茶树虽然有很多品种,但本质上都是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纵然在植物学的形态上,荒野属性有野化的特征,但对于摆到我们茶桌上的痣泡茶来说,通过外形去分辨,那是相当困难的,最稳妥的办法依然是靠喝,比如荒野茶独有的气息或者叫风味。对于普通的茶相比是非常显著的。当然前提我们要对普通茶的口感阈值有个相对清晰的认知。如果我们发现一泡茶存在比普通茶更高等级的风味属性,那么可以去反观夜里的颜色条形,或者去回忆干茶的样子。通过这些可以印证我们的判断,因为荒野茶往往养分的供给要比人工干预略差一些。条索的粗壮程度都要比人工干预稍差一些,但风味却更胜一筹。所以提示四,本质上判断荒野茶的属性靠的是经验,这是因为荒野茶的经验表现。近些年来,市场上的荒野茶一下子多了起来,但实际上,尖叫的荒野茶产量远没有那么大。就拿当下市场火热的白茶来说,福鼎政和以及周边的一些地区能种茶的地方都不会放过原本的荒野原料也在近十几年来砍掉了许多田盖茶的野化品质,很难达到老树的荒野品质。所以很多茶友都说自己对荒野茶无感,实际上很大概率碰到的正是这种所谓的荒野茶。而当真喝一次正经的荒野白茶,这种观念也就会随之改观。所以提示五荒野茶可遇而不可求,多去对比非常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