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摘记四)——崔允漷

作者: Dreamerr__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00:27 被阅读0次

    第四章 教学准备

    第一节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

    ★ 学习目标如何定位需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教育目的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级与来源。(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

    第二、在三维目标框架内确定学习目标的侧重点。(知识与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

    第三、在预设——生成关系中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即教学的效益)

    二、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一)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

    ★ 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各学期、各单元、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对应数量上其对应关系有三种情形: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

    ● 一对一:指一条学习目标达成一条课程内容标准目标和内容明显对应。

    ● 一对多:设计出多条学习目标,一达成某项内容标准。

    ● 多对一:设计可实现多项内容标准的学习目标。

    (二)课程标准分家的策略

    ★ 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有三种:替代,拆解、组合

    课程标准分解策略的比较

    (三)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如“说明…”

    第二步,拓展或剖析关键词。“说明”可剖析为“解释”、“推断”、“扩展”、“区分”等。

    第三步,形成剖析图

    ☛ 注意事项:1.选取重点组合应评析不同领域目标在同一学习阶段的横向衔接、分析同一领域目标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纵向连贯;

    2.重点组合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3.不同教师因其学生、学校与个人经验或特质的差异,选取的重点组合会有所不同;

    4.相同教师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因学生学习状况与需求的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的重点组合。

    三、续写学习目标

    ★ 剖析图基本确定了某条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和内容,但学习目标的续写还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

    ★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

    ★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

    ★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感悟】通过本节的内容的阅读,教学准备的核心是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把控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在课程标准下制定针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续写。在完成教学后,需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即评价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学要把控教师的评价方式需与学习目标相对应,例如,对学生的表现技能进行评价时,如采取选择式反应评价或是论述式评价则不太可取,可采用交流式评价则更体现评价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第二节 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一、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1)评价目标有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主题。

    (2)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应当知道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目标上是匹配的)

    (3)评价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和观点、推断能力、表现性技能、产生成果的能力和情感倾向。而评价方法分为选择式反应评价、评论式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交流式评价)

    (4)学习目标融合于评价与学习活动整合之中。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 学生学习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应知应会,“应知”比较适合用纸笔测验来评价,“应会”比较适合用表现性任务来评价。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1.表现性任务的作用

    ☛ 定义:表现性任务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技能,或者创建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或作品。表现性任务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表现性任务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

    (2)表现性任务不仅评价学生表现行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表现行为的过程。

    (3)表现性任务不仅对某个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正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作与表现的能力。

    2.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1)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原则:编制表现性任务时需考虑

    ● 任务的题材宜均匀分布,且应包括教材的重要部分;

    ● 任务本身或任务设计能复制在现实情况下检验人们知识和能力的情景;

    ● 需要判断和创新。需要学生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为加入组织的问题;

    ● 要求学生“做中学”,要求学生表现出一定的探索行为;

    ● 重复或模仿承认接受“检验”的工作场所、公民生活和个人生活等背景;

    ● 评价学生能否有效的使用知识、技能来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 允许适当的机会排练、实践、茶与资料,得到关于表现及其作品的反馈,并能使表现和作品更加完善。


    第三节 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活动在逆向教学设计中的定位

    (一)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的关系

    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的关系

    ★ 在逆向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

    (二)设计学习活动要考虑的因素

    ★ 逆向教学设计中,设计学习活动需要考察的因素:

    1. 学生主体。主要针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进行分析。

    2. 活动内容。教材是活动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为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提供资源。

    3. 活动流程。活动的顺序需要事先规划好,必要的时候可提前告诉学生。

    4. 活动组织。确定组织学生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作为的安排。

    5. 活动成果。活动结束后的产品,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习活动的质量。

    6. 活动时间长度。活动总体时间和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

    7. 活动规则。制定某种“契约”

    8. 活动工具。器具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物化载体。

    9. 活动对应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 各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要理解活动的系统性、一致性。

    二、学习活动内容:关于教材的处理

    ★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载体。

    ☛ 在我国,课程标准是变下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现场条件也是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依据。

    (二)处理教材的依据

    ★ 教材内容改进策略:(1):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2):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3):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4):整合不同的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5):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的框架结构。

    三、学习活动组织:以座位安排为例

    (一)学习活动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要考虑适合不同目标的学习活动方式。

    第二、要考虑对应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的座位安排。

    第三、要考虑如何在学生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即使进行指导。

    【感悟】什么是“好课”?一节“好课”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节好课除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习目标外,教师还需要精心准备一份适合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都需要考虑进去,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把控的是教材的地位,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材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第四节 编写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纲要》的编写

    ★《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具体地说,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编写、体现某门/种课程各种元素的设计大纲。

    《课程纲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实施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2.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

    3.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

    4.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 编制《课程纲要》的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

    ●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以及对学生的研究、及对教材和其他现场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来描述;目标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

    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实施上述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它涉及学习主题/活动的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式等。

    ● 课程评价是指如何确定上述的目标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采用什么的评价任务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表现更好等。

    ★ 与传统教案相比,差异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标准的陈述。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的撰写往往比较笼统,经常套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所谓三维”目标,不仅目标的来源或依据不清精而且学生的学习表现要求也不明确,上述教案则指明了预期的学生表现或成果。

      第二,检测这些表现或成果的评价活动方案。该教案事先设计了表现性任务,整节课就以此为主题展开,它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评价任务,从而更好地监测学生。的学习。而传统教案设计往往在教学活动告一一段落后再进行,更多的是关注于事后评价,从而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

      第三,关于学习活动设计。传统教案往往往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其潜在的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则关注学生的学习,其潜在思想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另-亮点是,课堂中的表现性任务和学习活动任务融为体,

      第四,关于课时内容的本质问题。这里所谓的本质问题是指引起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关健话题使学生发现课程的“大观念”问题。本质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课堂,居于课堂的核心地位,有时也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线索。而传统教案并不关注学生形成“大观念”的本质问题。

    【感悟】《课程纲要》有别于先前的教学进度表,进度表是提供给教师看的,主要把哦哦看的是这学期教师需要做什么,而《课程纲要》是针对学生,学生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血药叨叨什么程度,需做哪些功课,总而言之《课程纲要》是围绕学生学习编制的呈现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要素的提纲。在《课程纲要》中不仅要呈现学生本学期需掌握的应知和能回的目标,还需要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结构及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课程纲要正式当今时代下围绕学生为主体展开实施教学,展开师生交流的一种工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效教学(摘记四)——崔允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tp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