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时间止损法”,大意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效率低下,其实是因为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跟自己约定结束的时间,结果往往半天过去了,要做A,却最后做了B C D E。有点感动于自己投入了很多时间,实际产出却不如人意。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没有对时间进行止损。
小鹿常常碰到以下几种情形:
1. 想要写PPT,纠结于开头和模板,找了各种参考,搜了很多图片,半天过去了,框架还没搭完。
2. 准备写论文,写了个开头,卡壳了,想着逛淘宝换下思路,结果一逛想买的不想买的买了一堆,论文停留在第一段第一行。
3. 早上计划好要做方案,先看一眼邮件有没有要紧急处理的,看到一封同事发的不算特别紧急,但让人有点生气的邮件,于是开始写邮件回复,同事反应也很迅速,一来一回一上午七八封邮件,突然发现既定的方案没写。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看了某电影,发现不好看,但想着看也看了,那就看完吧。带小朋友逛展览,遇到一个项目要排队,排了一会发现至少还得等一小时,想退出但觉着已经排了十几分钟了,不继续排觉得对不起已经浪费的时间…… 凡此种种,其实都是时间利用率的低下。
小鹿思考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完美主义”“不舍得时间沉没成本”和“缺乏时间计划性”导致。
完美主义主要体现的心态是:一定要准备好才开始,或者觉得某个细节不能做好就没法继续。当时间非常充分的时候,固然没问题,但当时间紧迫的时候,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特别大的压力,也会最后导致计划流产。最好的做法也是一样按照项目里各个事项的优先级,来安排,或者把能做的先做了。还是以写PPT为例,开头不满意,那就先写框架,没有合适的图片,先空着,或者先用一张差不多的,后期能有更好的再进行替换。按照小鹿以前的经验,其实你最后花了很多时间纠结的细节,未必有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时间点赶不上,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时候,要适时接受“不完美”。
时间沉没成本,其实跟资金沉没成本是一个概念,不要为已经花费掉的费用而苦恼,做判断时,首先考虑还需要投入多少,而不是已经花掉多少。以小鹿排队为例,需要判断的是,要等候的项目,是不是值得再排一个小时,而不是纠结于自己已经花了十几分钟在排队,如果不值得,接下来一个小时完全可以去参观更有意思的项目。看电影也是一样,一旦发现不值得时间投入,立马停止止损。
缺乏实际计划性,主要体现在项目的截止时间。每次告诉自己,这件事花多少时间来做,一旦时间到了就进行下一项,而不是还在之前的问题上纠结。这有助于帮助自己聚焦,不至于一直花费时间在不甚相关的事情上面。另外在同一个时间段,只安排一件主要的事情,也有助于帮助自己聚焦。
“时间止损法”的要点,就是要像衡量金钱投入一样去衡量自己花费的每一分时间,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件事情的目标和目的,享受每一分时间的投入,该停止就停止,毕竟,你的时间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