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作者: 真一重九 | 来源:发表于2017-10-08 20:55 被阅读0次

                唐  代  虎  丘  高  僧

                        ~智琰禅师

      虎丘寺坐落在苏州阊门外山塘街虎丘山上。相传春秋末期吴王阊闾葬在此地。后有老虎盘踞在此,为此称为虎丘。东晋时,司徒王、司空王琘兄弟在此山建宅,咸和二年(327),兄弟二人舍宅为寺,取名虎丘山寺。唐代时,智琰禅师来此主持虎丘寺。

智琰禅师(563——634),唐代著名高僧,字明璨,俗姓朱。吴郡(今苏州)人,祖父朱祖献曾是梁朝员外散骑侍郎,父亲朱妏於是陈朝官吏。禅师自幼聪颖明性,童智灵神,皆得赞扬。禅师的身世极为奇异,瑞祥横生久致,会遍一生。游遍各地名刹,到处广开法,宣经宏论。

禅师的母亲张氏夫人,在初孕禅师之时,一日夜间梦见自己升入通玄寺的塔顶之上,登相轮而坐。张夫人虽在塔顶上,坐于相轮中眺望四处景色,但没有丝毫恐惧之情,神色自若。张夫人从梦中醒来,将梦境地一切告诉亲戚朋友街坊四邻,众人皆认为张夫人所怀之子,将来一定是得到成就的征兆,要成为一代人天之师,定受人们恭敬赞叹。亲友邻居更是认为,张氏怀孕的预兆,胜过前人两个太阳坠入怀中,双龙枕于膝上的瑞相更是让人赞叹称奇。

禅师八岁礼吴郡通玄寺璩法师披剃出家,得法名智琰。因禅师在母亲怀他之时,就瑞相横生,降生之后禅师又形貌奇异,秀气贞心,更是惹人爱怜。禅师出家后,随侍璩法师多年,深研佛法,又对师父恭敬至诚,常为师父提鞋持衣,从来不敢稍有懈怠,为师父倒茶做饭更是勤勤恳恳,跟随师父学道修禅,谦虚恭敬。

因禅师聪慧智明,精进勇猛,在他十二岁时,就能背诵一部《妙法莲华经》,而且对经文句解,能够听悟明察,讲述无误,众人赞叹称扬其为神童。禅师为能更好地学习佛法,曾对自己说:“京城之地都是名寺古刹,我为何要在这狭隘道场常住呢?”禅师于十六岁那年,背上行囊独自外出,寻找参访善知识,希望能在道业上更有所增进。禅师到达了报恩寺,聆听持法师讲授《成实论》,听后大悟于当下,智慧剧增,随即则能为大众宣讲《成实论》之奥义。众人皆赞叹,说禅师悟性无人堪比。禅师的颖悟之智,明灵聪慧,深的持公欣赏,亲自为禅师讲法引导。不久,禅师告别持法师,再次外出登上求法之路。这期间,禅师还回到故里探望父母,后来回到通玄寺弘法。因禅师深研佛法,领奥自明,禅法教义也峰峦峻峙,弟子们每有疑问,禅师均以辩对如流。在于当时,禅师影响,名宿大德都十分赞叹欣赏:“诚骥足之逢善驭也”。可见禅师道行修为!

南陈至德三年,陈朝皇帝组织文武大臣、高僧名宿到宫中论辩佛法。法会长达七日七夜,宫中烛灯长明,热闹非凡,自不用说,论辩场面之庄严,足令天神感动,护法誓言长持。当时禅师年至二十二岁,已无碍辩才之志,语惊四座,无人能与,在场高僧名宿没有谁能与他论辩的,皆输与禅师。陈皇帝大为赞叹,恭敬尤佳,称禅师为大智奇才。大众更是莫不爱禅师优雅风度,钦佩禅师智捷的思维,以及清灵明晰的逻辑。

禅师喜静,常常以人世间喧嚣杂闹而忧之,向往山中幽静之所,以专志用功参修办道为日常。南陈灭亡之后,禅师便隐迹于吴郡虎丘山云岩禅寺。

禅师隐居驻锡虎丘三十余年,每天对坐凭岩,面壁参悟,清净三业之心,以悠然闲悟自处。三十年的参悟熏修,更是深得佛法真谛,尤为一代禅门大德。

禅师禅修打坐之余,不忘劳作农事,常以虎丘涧水浇灌蔬菜,劈柴担水,剪修松枝树杈美化环境。若晴天须日,也常在劳作之余,在山间宴坐,参悟禅机,灵明性德,了悟人生真谛。

禅师虽然隐迹山林,很少足出山门,不与世间俗世相掺,但他却名扬于外,十方禅客衲子,僧侣学人慕名远来者络绎不绝。可谓是在当时,八方皈依,十方敬仰,四众敬诚,僧俗共拜。

此时,已是隋朝,有尚书令楚国公杨素,精通文才武略,辅佐国家尽心竭力,虽有八斗之才,但常谦恭待人,。一次,杨素行军于淮海,听说智琰禅师深精佛法,研修禅学,修道高远,却隐迹虎丘。于是令军士鸣锣开道,亲赴虎丘山中拜访亲近禅师。当见到禅师之后,杨素便五体投地,虔拜行礼,恭敬至诚,深恨自己向禅师行头面接足礼太晚。又一次证明了禅师的德行!

再是,左仆射邳国公苏威,以重道爱仁,体恤民众著称。他在一次出使吴越时,听闻禅师盛名,亲自登临虎丘山前去拜访。当见到禅师之颜貌庄严,音声婉转,不禁欣悦莫名,行虔诚跪拜接足之礼。

隋炀帝杨广为晋王镇守扬州期间,广纳英贤,招示门人,淮海一带名宿高僧皆被他征召。因禅师当时德高道深极富盛名,杨广亲书邀请。禅师深知杨广为人,考虑到如不前往则容易被判罪,不能因为自己不赴诏而累及他人。于是便应邀请,出山亲赴扬州宣教说法。到扬州之后却得到了杨广的厚礼相待。后来,禅师不愿扬州随伴杨广身边,借以生病为由返回苏州虎丘山云岩禅寺。高祖隋文帝在位期间,钦慕禅师德行高远,多次降书问安,表达对禅师的尊崇之意。此后不久,隋文帝死去,杨广即位称隋炀帝,却战争频繁,四海之内同遭兵火,隋炀帝更是残暴,而三吴之地兵乱也是更甚。为了禅师安心修道,避难世乱,檀越善信和弟子们将禅师迎请出山,前后十余载于毗陵(今江苏常州)等地弘扬佛法。直到李渊统一建立唐朝之后,禅师才返回苏州虎丘云岩禅寺。

唐武德七年,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豪,与他的同僚部下一起迎请禅师从毗陵返归虎丘云岩禅寺。禅师再次入山之后,十方衲子禅客僧侣学人又云集而至,佛门四众皆为欢喜赞叹,亲近皈依,在禅师座下聆听法音,参悟真谛,得润法雨禅韵。

禅师一生自他两化,广济众生,讲经说法之余,还经常礼拜《妙法莲华经》、《金光明忏》、《普贤忏》等经忏。同时,念诵《妙法莲华经》三千余遍。禅师礼忏诵经的功德,感应不可思议,常有种种瑞相盈于道场殿堂。如香炉中的檀香不曾点燃,而香炉中自燃香云;晚上的水缸才空,早上便自然溢出静水。禅师自幼年之时,就以具有慈悲怜悯之心,性格正真,一生操守冰清玉洁,勤苦持节,俭德守静,修道精猛,而被世人所赞叹,佛教四种所恭慕。

禅师虽参禅悟道,却虔心发愿往生净土,还亲自督造阿弥陀佛圣像,修身口意三种净业,修净土十六种观法,口持弥陀圣号。禅师每月一次,与苏州信众五百余人集会,设坛开经讲说净土法门十六种观法。这种弘法之行为将近十年之久。禅师还常常与佛教四众弟子共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更与大众至诚念佛绕佛,诚心之致,感应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于空中示现,令大众感激涕零,更是日益精进念诵称扬阿弥陀佛圣号。因禅师修行殊胜,感应瑞相常现,更是得到了佛教四种皈依、赞叹、追随,体现佛教禅净双修的真味,也开启了禅净双修的先河。

禅师在生活方面,更是简单便了。饮食方面,禅师口辞美味,平淡蔬汤,两餐而至,日无再食,符合当时佛教提倡的过午不食的习惯。生活中,不符合义理之事绝不履行,不符合佛法的言论绝对不论,正所谓“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禅师相貌奇美庄严,超凡出众,道德高尚,品格玉洁,令人钦敬。

在陈超时,临海王的弟弟道安法师,厌世出家,博学通达内外经典。当时佛教界都知道道安法师修行精进,更是通晓戒律,并持戒精严,被誉为传南山宗第一代律师。那时禅师与临海王、道安法师来往甚为密切,被时人称三人为“三英”。待禅师决意归隐山林静修禅法,再不打算入世,他的风范令德颇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凡来拜访过禅师的人,没有不再次回山请禅师亲授佛法的。信众都尊称禅师为“法海之朝宗,释门之栋梁”。

禅师于贞观八年(634)十月十一日凌晨,在虎丘云岩禅寺念佛声中安然示寂,世寿七十一岁,安葬于云岩禅寺南岭。荼毗安葬之日,远近四方信众云集于云岩禅寺,真乃“花香乱空野,哀恸若云雷。”自有佛教大德在中国以来的送终场面,没有能盛及若此的。再更是一次印证了利人自他的度众修行精神。

禅师住世度众弘法之时,虽以讲经说法为毕生事业,而且自研深修禅法,发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心愿,最终得以圆满。所度四众无不哀痛,祈愿禅师乘愿再来。纵观禅师的一生,禅法深修,道业成就,体现了他悲世济众的大德情怀。已为信众讲说《大般涅槃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各三十遍,讲《观无量寿经》一百一十遍。常州弘法沙门法宣说:“我与禅师往昔同在京城一起谈经论道,现在又成暮年密友近邻。不管人生顺畅或失意,但两人之情谊从没改变。如今禅师虽已逝去,我常想其容颜如在,悲伤其德音已寂灭。虽作文缅怀,仍觉有愧于禅师德行,只有将对禅师之敬意勒石纪念。”法宣法师于禅师圆寂之后,与寺主智峰等人,共同树碑勒石,立于寺宇之中,以激励后学效禅师之德行,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也立道场之正法,树修行之正气。利凡俗之解脱,弘佛法之妙道,解奥理于世人,共正菩提之道果。

禅师的一生功德,从他幼时出家,直至圆寂舍报,时时处处都在履行佛教正法,度众济世,感化世人。如隋炀帝杨广都被禅师的德行所摄受。杨素、苏威等人,见到禅师都行头面接足大礼。隋文帝多次降书安问禅师等,更是证明禅师的一生伟岸,修行的深谙。

禅师的功绩,用一句偈语以概述:“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有了禅师的德行,正如他示寂时所见:“我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尔”。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三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uy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