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事都有一个开始,咨询工作也一样,当我们接待第一位来访者,我们对自己、对来访者、对咨询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既有设想和期待,又充满未知和不安。对于新手咨询师,咨访双方的紧张心理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咨询师过度紧张,势必会对咨询产生影响。那这个“紧张”里都有什么,该怎么理解和处理呢?
我们在此收录了
执业咨询师在实践中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罗列了书籍和文章相关部分节选
以及中启心理赵老师对此的剖析
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咨询师说”
咨询师大师兄:我在第一次接待来访者时也非常紧张。那紧张感是:大脑一片空白,听到的东西和思考无法链接。我企图更加集中注意和努力的去倾听来访者并从她的描述中寻找线索,但大脑对我这个行为也更加对抗,头脑中空无一物。
事后,我反思自己当时的状态。我是更希望通过这个咨询证明自己所学和自己的资格,也包括能让来访者认可我是个合格的咨询师。这样我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我自己的表现上,我既是一个表现者也是一个评判者,此时来访者变成了配合我的背景或者工具。这是很南辕北辙的事情,它离我想做个好咨询师是更远了。
随着持续的自我成长以及经验的积累。现在接一个新的来访者还是略微会有些紧张的,因为有期待吧。对于“作为咨询师会紧张”这件事,现在我想我可以和任何人谈起,包括我的来访者。当我能够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时,这份坦然反而能够拉近我和来访者的距离,并另我们两个都感觉到轻松。
咨询师拾陆:读到这个问题,我试图回忆自己的首个咨询,除了焦虑、紧张的情绪记忆,别无其他。
分析自己的焦虑: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担忧自己不能帮到来访者、紧张来访者对自己印象如何……
对此我感到很难为情,仿佛对来访者的关注和兴趣被挤掉了,只是忙着充当一个完美的照顾者,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恋。
我想来访者一定会接收到这样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体谅、照顾我”,服务我而非被我服务。
咨询师喵小渴:我最紧张的一次体验是第一次接面询,而且还是以公开观摩的形式,也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迎接第一次真人面对面咨询。紧张来自于未知,对咨询室环境不甚熟悉,对即将面对的来访者不太了解,对于自己是否能在一个咨询时段内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咨询没有把握,不知道自己在这次咨询中可以对来访者起到什么作用……
在准备阶段,我尝试了集中精神,回忆以往在网络文字咨询和电话咨询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由于经验还是太少,最后又思考我平时和人交往中那些让他人感到较为舒服的相处经验等等,总之是针对自己的不胜任感,去从过往经验和对自身的了解中,汇聚自信,最后用坦诚作为底线,咨询时在自己真的感到紧张并且需要调节的情况下,我向来访者表达了我紧张。就是想到即使我做不好咨询,至少我要是个真实的人,面对我的来访者,如果我帮不到TA,至少要给TA一个与真实的人的互动体验,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最基本的敬意。
咨询师辛晴好:我记得第一次接咨询心里就很紧张,自己明明是个“小白”,却又不承认自己的“小白”状态,总要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比TA更高明。这个紧张里面,更多的是担心来访者问出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担心自己的回应“不准确”会影响来访者,更不敢让来访者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这样的关系里,我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互动过程中也就只能关注自己,会躲闪、回避,根本无法围绕来访者开展工作。咨询没几次,我的第一个来访者就脱落了。
慢慢的随着个人成长,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咨询工作也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在咨询的时候,把自己放在和来访者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位置上,紧张感、压力感自然降低了,不仅关系可以稳定下来,给来访者提供的空间也大了,能和来访者持续互动下去,即便是接新的来访者也可以从容一些。所以,我特别感激我的来访者,能给我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我觉得他们给予我的远比我给予他们的要多得多。
咨询师小黑:分享一下我自己消除紧张的办法,这个办法不仅针对紧张,在自己处于(与来访者无关的)其他情绪,如抑郁、愤怒中,也同样有用。方法就是把自己在当下的精力完全放在来访者身上,吐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情绪的萌发与消退,不是去“观察”和“思考”,而是完全投身其中,去感受,去体验,跟着来访者的世界转动,就像一场忘我的舞蹈。这样保持一段时间,会发现两个人都更稳定和舒畅,来访者的精力也同样聚焦到咨询师身上。这个过程让你感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奇妙、敏锐超越书本上的描写,让我更加珍惜、喜爱咨询师工作。
“书上说 ”
摘自百度百科《紧张》
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紧张是对未知的恐惧,会引起肌肉紧张性收缩,是中等张力或持续短收缩的一种机械活动。紧张可以使动物内脏各个器官保持适度的张力状态。
紧张的短期影响:情绪亢奋或躁动、活动力增加、身心能量耗损快。紧张的长期影响:忧郁或烦闷情绪、身心能量耗竭、免疫力下降、思考与记忆力减退。长期的职业压力可造成职业倦怠,影响情绪,严重的可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
紧张导致的负性情绪:焦虑、退缩和抑郁、情绪暴躁易激惹、习得性无助、注意力分散、厌烦和不满。
摘自心理文章《你假装强大的样子弱爆了》
强,是防御自己的弱小:只愿看到自己的“强大”,而对“弱点”避之唯恐不及,实际上是婴儿全能自恋的一种残留:因为弱小,所以我得幻想自己很强。这样看似无懈可击,无所不能的人,其实更多的人并不愿意亲近他们,反而想远离他们。
怕弱,在幻想中害怕被攻击,如果我有弱点,就会给敌人置我于死地的机会。“总有刁民想害朕”于是只能练好“金钟罩”。
如果你不再害怕自己“弱”,意味着不对“弱”做夸大的幻想,不对所谓的“强”做夸大的想象。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适合什么,专精长跑,而不必要求自己全能。
仔细凝视“弱点”,也许它的另一面也是你的资源。
摘自《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自我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人类对自我的感知是主观体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在特定场合下,一个人所能意识和感知到的全部信息以及意识之外的很多内容统称为主观感受或主观经验。人出生后就开始和外周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就是我们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主观性、特异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情感、感情”,一般是指人当下的感受和情绪,具有主观性,呈现一种“唤起”的心理状态,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信号,是自身需求能否得以满足的反映。情绪连同感知、信念、思维等元素综合构成我们“当下的感受”。人类产生的“当下体验”与生命早期婴儿与养育者的互动模式息息相关。人们自我体验到的情感,其核心来自于既往的主体间经验。
“赵老师说”
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
刚开始咨询工作,我们经历了从一个从被照顾者到照顾者的身份转换,咨询师经验少,不熟悉身份转换后的互动形态,而人对不熟悉的事物就会产生防御性反映——紧张,随着经验的积累,从不熟悉到熟悉,紧张就逐步降低了。
有些咨询师可能在第一次咨询就可以比较轻松自然,这和咨询师自己内在照顾者形态有关:如果咨询师内在“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关系形态是丰满的,自己对这样的照顾和被照顾是熟悉的,那么就能够比较自如的应对;如果咨询师存在养育创伤,内在照顾者形态是欠缺的,在家庭系统中没有在照顾与被照顾上体验到情感的丰满和愉悦,难以自如的享受和表达,那么当要以照顾者身份去给予来访者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对自己角色身份的信心就会不足,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
咨询工作是以感情推动的,以感情的丰满和拓展作为个体自我的丰满和拓展的主线而存在。咨询的推动需要咨询师深入到来访者内心的痛苦之地,煎熬之地,囚禁之地,与他会面,与他共同体验和面对。如果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难言之痛没有机会体验到被照顾,那么我们作为照顾者角色的信心就是不足的,担心被照顾者不认可我们,这时紧张就变成自己的主要情绪了。
由此我们需要谈到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咨询师承担着来访者的“理想化父母”的角色,来访者情感上的需求、对于家庭认识的需求,人生方向的需求、价值观塑造的需求、教育上的需求、都会以各种形态展现给咨询师,希望与咨询师进行探讨,咨询师是来访者遇到的各种人生困境的引导者。如果咨询师在照顾者形态或者位置上是丰满的、充沛的、圆融的、有力量的,照顾起来访者我们就会有很多情感感受和思路,期待和来访者在互动过程中一起分享,一起面对,一起探索,这样的咨询工作不只是自如的,也是快乐的。所以,如何成长为一个好的照顾者、修通自己系统中的硬伤、使自己变得更加丰满与充沛,就是一个咨询师应该去考虑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