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臻知夏
图/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天灾与人祸都会对人造成影响,但两者相比,后者对人的影响远大于前者。天灾或会对其造成人格障碍,但较少;人祸却往往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沉重的伤害,特别是对来自于亲密的家庭关系。
社会之大,无奇不有。人的品性,亦有良莠不齐。有些人从骨里与狼同质,却在另一种被包裹的温情里扮演某一角色,将他的手伸向无辜的人。
而这类隐蔽事件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又在家庭集体的沉默或指责受害者不实的言论中,让这起事件成了不能说出的“羞耻。“
创伤就是在这样被默视的无言中成了自我不断提醒的伤痛。身体上的伤或许可以靠时间来调养,而心灵上的创伤,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与己跟随。
我们发现,人对开心之事一般忘得较快,而往往对引发生气或是灾难性事件时,会特别地难以忘记。这是由于人在一生当中所要面临的开心之事总多过于后者,而人又有趋利避害的心理。
在出现创伤经历时,希望能够抹去它的存在,回到最初。这是人最直接的反应。
然而,自我在创伤后的防御机制下,其刻意地回避以及由回避所产生的遗忘等,都在另一个方面告诉自己,当初发生的不愿面对的事实正以另一种方式渗入身体,成为自己的某部分。
琳琳在小时候被哥哥侵犯,而母亲又以质疑的态度对待。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实是暗潮涌动。琳琳对家人再无信任,她极力忘却这件事,否认它的存在。
30多年过去,她在某个事件的激化下,独自一人跑到海边。也许是当时在那个时间点和场景下,一个游客注意到了她的行为有异,他及时将琳琳给救下。
琳琳在事后放声大哭,她不知为何会这样?
在细询下,才知童年时急力要遗忘的那件事,它依然还在深处。
被压抑下的负性事件,所有与之有关的否认自身、否认他人、否认至亲的过程,都在那一声声地痛哭里清晰地呈现。
压抑并不能让它们消失,反而是随着时间成了黏人之物。
遭到性侵的女性其身心遭到严重的破坏,相对来说心理上的创伤远比身体上的创伤来得严重。
一方面来自于文化带来对人观念的影响,一些受害者在面对周围人以及网络的抨击,受到了二次伤害。有些人甚至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去另一个没有人认识的陌地方。
改变环境才能改变人的心理,而环境中的文化层面又在短期内不易改变。
修复需要时间、需要所处的环境、需要周围人及家人的温暖、需要自身正确的认知。这一过程并不是都能同时出现,有的人在出现这样的变故中,在伤痛中走不出去。有些人在这样的经历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心魔“。
人是感性亦是理性的结合体,人的情感丰富,在遇到一些不幸境遇的一些人时,会产生同情或是哀伤的情绪。当长期接受到了不好的负性事件而又不能及时排解时,亦成了自己的情绪困扰。
而一些天灾或是人祸造成的伤亡事件时,负有救援义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是最直面当时情境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看到当时的画面、场景时,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事件结束之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
这种虽非有共同经历,但其相关的图像、场景,亦会对救援人员产生的心理创伤,被称为替代创伤。
因人有共情能力,那些冲激的图像在进入感观时,这些帮助别人的人成为了需要被帮助的对象。虽然与未亲历那般场景的人造成的心理创伤不同,伤害会轻一些,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即PTSD,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当时美国那些参加了越战的老兵,在战争结束后回到所属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共有特征,即听到响声,会不由自主地匍匐在地,作出高度警觉的状态;易激惹、易冲动;焦虑或抑郁;出现闪回等症状。
因战争引起的创伤障碍,覆盖的广度大,也就在这个事件下,美国也就接受了这类群体的相应补偿。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创伤不会立刻就显现,有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好似与常人无恙。并不是有过创伤,都会出现创伤应激障碍,因人而异。
人在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人的情绪亦是不会一成不变。相对乐观的人在面对负性事件时,会比悲观的人更好地应对事件本身。
然不可否认,有些事件本身超过了承受的范围,或短时、长时陷入在弥漫的心境范围下。
莫对别人历经的伤痛再洒把盐,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我们不能保证未来的某一天你或会历经当中的某些,毕竟我们不能预测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