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传习录阳明与心学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45】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45】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6-12-26 06:29 被阅读488次

    我对心学“四句教”历来不理解,觉得它和王阳明的思想格格不入。

    【唐诩(xu)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踰矩’,只是志到熟处”。】

    唐诩问:“立志的意思,是不是就要时刻存个善念,时刻想着为善去恶?”

    唐诩问的,就好像我们学习打坐冥想,脑子里的念头,任他来去。立志做圣人呢,时时刻刻的念头就不能任他来去,要时刻分辨,哪个念头是善,哪个念头是恶,为善去恶。为善去恶,就是心学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对四句教历来不理解,没感觉,心体为何是无善无恶,动起来又有善有恶呢?体用同源,善体动起来就是善,恶体动起来就是恶,体没有善恶,动起来的善恶从哪儿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也不懂,良知就是善,怎么又成了知善知恶呢?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已经致良知了,没有恶,去什么?王阳明的格物,是说我致良知,所以我心里这个格子是善,只要是恶的东西,它对不上,装不进我这个格子里来,这样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我的格子就是矩。

    不过读到王阳明在这里,他并没有肯定为善去恶的说法,他说:“善念存守在心里,就是天理。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善,还要去想什么善呢?这个念头本身就没有恶,要去什么恶呢?这个善念,就像是树根发芽,立志者只要时刻确立这个善念就够了,它长出来的树干、枝叶、花果,自然全都是善,不需要他去刻意为善去恶,这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立志达到纯熟的境界而已。”

    唐诩说的为善去恶,还是困知勉行,王阳明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达到生知安行的境界了。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45】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三梦公子:对念头的理解,大多还是表层的,深层的看,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例如:我们睁开双眼,感受到光明,闭眼,感受到黑暗。那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感受到什么?
        光明?黑暗?又有光明又有黑暗?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
        从前提,到结论,疑惑了?
        明暗如此,同理,善恶亦如此,又有善又有恶,又非善又非恶。
        所以,对“念”和“知”的认识,我们还真是粗浅呀!
        也好,就从这里开始,出发。​
      • 三梦公子:学习:良知之悟达,非易事也。心学的奥妙,就在念头上,在知上。比如,”累“的念头,就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性的,让人知道”累“了要休息,如果没有“累”觉,就会不停地工作让身体累死;二是限制性的,你累了身体要休息,你就习惯了“累了要休息”,这就进入天地设置的大牢笼了。所以,这个念头的机理,在设置上是很复杂、很隐晦、很周密、很精致的,但同时也是很有玄机的,能破这念的关,就算是悟心了,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 李鑫2021:温故知新34
      • 35c0e48f7c56:参照楞严经,可知心之体。圣人之言不为某一人而説,兼顾众情,也有层次,类似于佛教先结人缘,后结法缘,都照顾到了众生根器与次第,不执于文字,意会就好!文字只是工具,对境会意会更好吧!我觉得,读王阳明,有些佛学基础会更好吧,常人理解的佛与其真义还相去太远。

      本文标题:#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4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ad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