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到高考就感觉到一种高考的气氛扑面而来,接到女儿拿回来的一个通知,说是学校发的一个通知,看到通知上面说的是说是免费听高考填志愿的咨询报告。高考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关注的,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未来,所以说也就有人看中了这一个市场。
用市场经济的需求来看这一现象,那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面对高考这一个大市场,当然会有许多的咨询公司会竭尽全力去挖取其中的潜力,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各种的补习班就不用说了,与学生签合同保证提高多少分的广告吸引着家长的注意力,也在挖取着家庭的腰包。
来到现场,可以听到讲解人员说着一个个案例,那些案例既生动又具有恐吓性,让听者感觉到高考的填报志愿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从宣传上看,三分成绩七分志愿,这明显的就不符合逻辑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十二年的努力在高考的一瞬间就被填志愿抹掉了,只剩下填报志愿是重要的选项。
选择>努力这个逻辑固然没有错,但是选择的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如果没有前面的努力,你就不知道如何选择,更谈不上谁大于谁的问题。我觉得面对高考填报志愿这一重大选项,首先是不能乱了自己的阵脚,现在是全力一赴与孩子共同面对高考,让孩子用最佳的状态去迎接高考的到来,考试的时候发挥出已有的水平。
那些机构的宣传秘诀就是要引起家长的恐慌情绪,挣这些人的钱。我还说不上来这样的一种经营模式属于什么样的形式,不过还是觉得有那里不对的地方,并不是报志愿不重要,而是觉得这一种方式有那里不对。通过一些事例说明报志愿的重要性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还没有知道学生的真实成绩之前,就把未来的注压在填报志愿上面,这恐怕对今后的冲刺会有影响吧。
做为孩子的父母,当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考的成绩不输于其他的孩子,更何况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但是也应该理性的去看待填报志愿这一件事情,不应该人云亦云。
我感觉这是一种定向消费,为了自己孩子以后的前途,做父母的当然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为了这种希望做父母的当然也会为了自己的子女付出更多的消费。可是也不应该盲目的去听信一些机构的忽悠,在做出选择之前,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毕竟以后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
成绩当然是第一,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才能够看到更多新鲜的和先进的事物。高考以后还有研究生的进阶,研究生以后还有博士后,还有专业的精进,只要肯学,学无止境。
新时代,新气象,旧的思维框架必须要打破,否则就会走以前循规蹈矩的老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做子女的要有自己的理想,做父母的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做的比自己更好,而不是把他(她)们看成总也长不大的孩子。
高考前的博弈不只是学生在前面冲锋陷阵,也是家长的一次心智升级,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孩子培养的比自己更优秀,而不是事事亲为,那样只会把孩子变成扶不起的阿斗。与孩子做更多的交流,知道他(她)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越俎代庖,未来的路还是由他(她)们自己去走,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未来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这是每一个做父母最应该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