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个童年都比较甜腻,因为父亲有个很特别的爱好——养蜜蜂。

小时候,家里基本上没有零食吃,但一直有蜂蜜吃,而且是自家的蜜。我常常直接挖一勺放嘴里,忒甜了!甜的发腻。有时候馒头片吃沾着吃,那叫一个软糯香甜!
记得当时,我父亲有本破旧不堪,没有书皮的蜜蜂养殖书,据说是他年轻的时候,一位养蜂的老人送给他的。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也时常实践一下,弄一两箱养养,但从来没上过规模,顶多三四箱。一来家里主要还是田地活为主,二来经验欠缺,养着养着,蜂王带着蜂群跑了,跑得近,还能收回来; 如果跑远了,就只能作罢,没了; 有时候也很幸运,居然不知道从哪儿飞来一群蜂在家门口的树上,父亲就收回家,接着养; 有时候小蜜蜂生病,慢慢都死掉了,空箱了。父亲也没太当一回事儿。他的出发点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点经验,家人还有蜜吃,一举两得,挺好!
就这样断断续续,养了很多年。
真正开始全身心投入养蜂是50岁以后,也是我妈突然离世之后,他一夜白头,衰老的速度惊人,一年像是老了十年,精神上很消沉,但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个时候,他把注意力慢慢转向了他长期的爱好——养蜜蜂。
从一两箱开始,慢慢发展,学会了秋冬熬糖浆喂养,春夏防虫防病。有时间又有精力放在养蜂上面,蜜蜂存活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蜂群状况好,繁殖力就强大。培育新王,分箱。一边控制蜂群质量,一边渐渐地扩大数量。经验在不知不觉中积累,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减少。对于父亲而言,在这二十多年中不曾空过箱,这就意味着成功。
于此同时,随着蜂箱数量的增加,蜂蜜的产量也不断的增加,除去自家人,亲朋的需求,还是有过盛的。周围的人开始提议要买,那就卖吧。就这样,开始有了小收益。
因为大规模养蜂需要在花期外出放蜂,用卡车把蜜蜂运输到蜜源多的地方去,天南地北的追花期,一年难得在家几日。父亲岁数大,且一人独居,不适合外出放蜂。只是固定在自家小院养殖,最多发展到40箱,便控制住,也就是小规模定点养殖。此外身体受限,七十来岁,腰腿都不如从前灵便。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蜜蜂秋季需要熬糖浆喂养,以让其备足越冬食粮,不至于饿死; 冬季蜜蜂需要保暖,尽量集中,蜂箱外盖上塑料布或干草,天冷不便开箱,但也要时常通过听音来判断下箱内的情况;而且蜜蜂也会生病,会长蜂虱,还会到别的蜂箱抢蜜打架,死亡; 或大胡野蜂来偷蜜,一会功夫能咬死半箱蜂;又或不常查看,老蜂王繁殖率低,来年蜂群整体弱;又或者有两个蜂王,未及时分箱,闹分家,自行带走蜂群等等。特别是春夏,每天都要开箱查蜂,一箱一箱打开,再一匹一匹拿出来查看,弯腰站立,一查就是一整天。腰腿酸疼到无法入眠。
不过,父亲道也乐呵,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有点儿小收益,足矣!
人一生有所好是件幸福的事。父亲的爱好特别又甜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