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跟朋友接触,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跟孩子的相处,少年的教育问题,但只是一个一个问题的展现,却没有最终的答案,毕竟,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人面对问题的认识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同,但跟孩子的关系紧张却是一致的。
一位朋友的孩子高考结束了,本来定好了计划,要开始规律的作息时间,也要开始运动来减减超标的体重。母亲早起就做好早餐,带着期待,带着些许兴奋,迎接着孩子起床开始晨练。在一声声地招唤中,在一波怒气中,孩子睁开惺忪的睡眼,懒懒地爬起床,慢慢地走入卫生间,洗漱完毕,然后早餐后就下楼了。母亲就在那里气鼓鼓地瞪着,运着气,恨不得拿起门的鞋扒子揍上去。
一天之后,孩子就彻底躺平,不再早起,不再谈锻炼,只想着补足那总也睡不醒的觉。减体重的事情就留给了少吃或者不吃。无论讲什么道理,听不进,无论怎么刺激,也是无动于衷。
孩子的父亲看到这大战即将爆发,劝妻子,天太热了,回老家看看父母,正好歇息两天。
压进水里的皮球,只要一松手,球就会反弹出水面的。表面的宁静怎么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躲开是一时的,面对的时候,又难以控制内心那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孩子心中也明白母亲心中的怒意,也在时刻地小心地躲避着。毕竟,一个人的自律,并不是一次发心就能建立起来,那心中的挣扎与战斗,最终,还是惬意地、慵懒地、舒服地呆着占了上风。也许会想要在大学录取以后,进入到大学的生活中再开始集体生活的时候再开始。但一个随时能够发飙的妈妈就像随时会爆炸一样,自己就是那导火索,还得小心应对着。
想要找茬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找到的,因为心中的不满,心中的假想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爆发是必然的了。
孩子在看电视,无意中的一句话成了爆发的导火索,一顿披头盖脸的训斥像暴风雨一样下来,孩子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关了电视,回了自己的房间,躲进自己的空间。
我们总是劝朋友,孩子已经大了,不要再用这种强势态度来对待了。
朋友说:“通过这些经验,终于想明白了,家中的资源都给了老大,最后咋样,也就是这样了,老二愿意考啥样就啥样了。”
我开玩笑地说:“你不仅给了资源,还给了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