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短长书----《考古的另一面》

短长书----《考古的另一面》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21-05-07 09:22 被阅读0次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考古的另一面》的阅读笔记重返。

在讲述考古故事的之前,需要讲述另外一个看似无奇的平淡故事,它来自林耀华先生的著作《金翼》这本书中。这个故事距今有一百多年了,也逐渐蒙上了“古”这个字。故事是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南方福建省一个小山村的家族中。简而叙之,它是这样的:

小山村里黄家的黄先生待在乡下,走投无路,与张家的张先生跑到外头寻一条生路,合伙做生意。不几年,两人就发财了。有钱了就谋算着回老家盖新居,起新屋。这样回乡才不会有衣锦夜行的无聊。

黄先生和张先生请来了风水先生,踏遍家乡的山山水水,为新居寻觅风水宝地。风水先生掏出罗盘,定好方位。突然,风水先生大叫一声:“宝地就在此了。此种地势名为“龙吐珠”,山是龙,河水就是龙的唾液,田地和庄稼就是珍珠。”风水先生出言旦旦,说,一切包在他身上。卜居在此,从此就会财源广进、福泽子孙。

听闻风水先生如此一说,张先生果断在这里建起新居。张家后来的发展,究竟如何全赖此新居气象。不过按照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小说《金翼》的讲述,几年之后,张先生终于未能抵挡生活的磨难,在接二连三的苦难面前败下阵来。

另表黄家的黄先生的故事,在黄先生十四岁那年,黄先生的爷爷过世了。黄先生在发财之后的首要事情,就要将爷爷的“浮昔”入土为安。黄先生也请来风水先生为爷爷寻得一处极好的风水宝地下葬。风水先生再次掏出罗盘,定好方位。

突然,风水先生大叫一声:”风水宝地在此了。山包似老鼠,鼠首伸进五谷丰登的庄稼地里,此地势名为“鼠朝仓”。风水先生连拍胸脯,说,一切包在他身上,卜葬在此,从此家业兴旺,拜官封爵。

还是要听风水先生的。黄先生遵照,爷爷果真长眠在此。后世子孙也拜祭不绝。此后,黄先生的日子果然趋于红火。即便在艰难时日中也总能捱得过去。

黄先生的好日子在日本侵华战争时结束了。遍地烽烟毁了一生在外辛苦的经营。黄先生在七十多岁时回到老家乡下,像年轻时一样重新拿起锄头,儿孙们在他身后跟着学种地。

一架日本飞机掠过家乡的天空,孙儿们仰视天空,目光里全是仇恨。老人依旧埋头做活,语气平静地说:“孩子们,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这是《金翼》的最后一幕。

在人类学著述《金翼》中讲述的黄张两家人的故事也出现在郑嘉励写就的《考古的另一面》一书中“风水先生”这一篇中。而郑嘉励的《考古的另一面》才是今天的重点。考古的工作,大多是与“土”有关的。因为郑嘉励在自己的考古笔记中不无调侃的这样记述着:“我们的考古现场也是在不停的出土------大量的泥土”。

郑嘉励是做考古工作的。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考古学者或是古文物学者。摸金校尉和黑驴蹄子是不会出现在他的笔下的。不过郑嘉励和摸金校尉的共同之处都是“掘地三尺”,相比于《盗墓笔记》中频频出现的好运气,郑嘉励的考古工作就是与“土”打交道,黑驴蹄子闻所未闻,也根本用不到。在那一层又一层的土中,先人遗留下的“种子”多少还能看到一些的,不过多半都会失望。我们对于考古的理解和尊重现在已经完败于宝物出土所带来的聚焦,是否有宝物出土甚至成了衡量考古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可是,什么是“宝”呢?或是说,什么可以称之为“宝”呢?

郑嘉励在《考古的另一面》中讲述的考古挖掘中是没有什么所谓“宝物”的,它有的,是透过考古猜想一方土地上的一众人等是如何生息繁衍、延续下来的故事探究。郑嘉励的考古故事讲述的是废弃的荒野老宅,道路两侧的颓败凉亭,无从考据的家族墓地,坚固如初的海防城墙,以及人和土地之间的种种世事变幻。这是《考古的另一面》最好看的地方。一方土地上人来人往,前人的故事太容易湮没,在后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土地是最容易被推到重来施展拳脚的地方,日子久了,前尘往事,谁会记得那么多呢?现在我们重读《金翼》黄张两个家族的故事时,一定会为黄先生的冷静卓识所折服,深埋在土中的“种子”不仅是一粒种子 ,而是日常生活。当郑嘉励用现代考古的方式在土层中寻找这些日常生活时,这些物件和遗存才会告知我们-----它们一直等待我们的原因。

《考古的另一面》的文字都是从土里深耕细作刨搂出来的,其中文章大致可分为五类:观物、石语、冢书、行路、谈薮(音sou)。书中的插画,黑白两色,浓淡相宜,一片静气。郑嘉励的考古研究集中在浙江省。这本书像极了浙江省地方志的汇总。若不是这本书,我们很难对浙江省的目光从杭州、苏州这些市级城市中挪开来,跟随郑嘉励的考古足迹,我们会深入到浙江省的丽水、台州、舟山、金华、衢州等这些平常都不会关注的县级市中。一省的地域过于广大,而郑嘉励所经手的考古所涉及的往往是这些小市县过河用的廊桥,长龙般的瓷窑,堆积如山的宋代酒瓶------韩瓶,一条古道,一堵城墙和一处墓葬。这些细小且微的遗迹留存,往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怪不怪不自知的那一部分。若非这本书,可能很多浙江省台州人可能并不知道台州海防城墙的伟大。只会知道那些城墙自小就耸立在那里,没有什么出奇。

在《考古的另一面》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行进至此。也将会看到类似黄张两个家族的人在时间河流中如何奋力的故事。考古发现的不仅仅是隐藏在挖掘中的兴奋。而是在探知我们已经遗忘的生活。这些日常生活在历史记述中模糊不清,即便有考古学科的建立,也未必能给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些与我们一起生活的历史。郑嘉励在《考古的另一面》中的文字与故事正在朝此方向努力。

当我们拂去地下之物厚积的泥土时,不再心念念于闪烁的光芒时。我们当下的生活才会与远去的生活产生衔接。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我们才会理解这些遗迹留存下来是“命”,被我们再次挖掘和发现也是“命”。正如在《金翼》讲述的黄张两姓的家族故事中的辗起伏,都会归于一个字“命”。在这个字面前,一切都可以被解释和被理解。一位考古学者,更确切的应该是一位旁观者,会怎么审视自己未知的过往历史和祖先呢?与这样的询问尾随而来的探寻一定会深入到一个体系更为庞杂的世界中。在《考古的另一面》中讲述的故事不止一个,但都有其相似性。人在地面上生活,也在地面上行走,也在大地上四散开来。人的种种生活也被土地所保存,不会随着人的湮灭而荡然无存。人游走四方,为每一条河流起名,给每一个山川称谓,在每一片土地上索取物产。也同时为自己寻得安身立命之所。“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除了黄土之下,当下的人似乎更该关注黄土之上那些活着的和曾经活过的人是如何走向生活的。

由《考古的另一面》也需要顺带提及《金翼》这本书,它的完整书名为《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此书原版为英文版,成书于1948年。其书作者林耀华先生的出生地为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金翼》描述的福建的乡野生活和观念,现在读起来都不会觉得有一丁点的陌生。《金翼》以小说的手法进行创作,但却以非虚构作品的呈现。时隔四十年之后,林耀华先生的学生继续探访了老师所讲述的那个福建村庄,准确的说应该是“按图索骥”。按照《金翼》中提及的人追寻他们的后人和《金翼》中提到的尚存之人。并记录在名为《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这书中。不过有意思的是,《金翼》和《银翅》之间相差有四十年的时间,从这两本书前后承接的内容上来看,四十年时间应该足够包含沧海桑田的变幻。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银翅》中显示那个村庄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人不同了。在《金翼》中出现的人不一定会出现在《银翅》中。而且中断的四十年时间还需依赖读者的想象才能衔接弥补。但在《金翼》和《银翅》中记录的家族却以顽强的姿态深深地扎根在那土地之上,按照家族的脉络,还能发现一个又一个人的记忆、生活和个人所经历的历史。这些日常生活并未随着人的消逝而不见。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方土地的巨大承接力。《考古的另一面》中提及的考古与思考,其中时间的跨度与跳跃要更为宽泛一些,不过,我们依然会非常的熟悉。在那些遗留和器物、文字之间,我们的日常生活依旧强劲的跳动着。平常日子仿佛与百年、千年之前并无太大的差别。

《考古的另一面》所念叨的寻常生活就是郑嘉励眼中的宝物,宝物之所以为宝,皆因由人。趋之若鹜由人,敝帚自珍也由人。就像余华在一篇序言中写道:“正是在这样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在与土地有关的故事讲述中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和历史。在翻阅郑嘉励的《考古的另一面》时,时常让我想起李济先生的著述《安阳》这本书。那是一本家国危难之际的开山之作。在《安阳》一书中的考古记述中有一件轶事颇有意思。在河南安阳甲骨考古的土层现场中,除了常见的龟甲、牛骨和兽骨的出土之外,还有一根巨大的鲸鱼肩胛骨的出土。试想一下距今3000---4000年前的时代,在遥远的内陆安阳,这一根鲸鱼骨是如何抵达的呢?从安阳到东海之滨的直线距离不会少于2000公里。这根鲸鱼骨是怎样翻山越岭莅临此处的呢?

这,或许这就是考古的另一面留下疑问,只是迄今无从解释。

=====================================================

每一分阅读的努力都是迈向辽阔的一步!《短书集》

相关文章

  • 短长书----《考古的另一面》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考古的另一面》的阅读笔记重返。 在讲述考古故事的之前,需要讲述另外一个看似...

  • 短长书

    一 昨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是03级的一位师兄,一毕业就去东莞参与一份都市报的创办;一个 是04级...

  • 换个角度看考古——《考古的另一面》书评

    考古这个行业,在很多人眼中看来还是相当神秘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对于我们来说甚至还有一些误会。例如我曾经听我一...

  • 短长书---《帝国的流亡》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的阅读笔记重返。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

  • 短长书:春天的狂想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春天的狂想》的阅读笔记重返。 2019年就快要过去了!总体来看这一年,不咸...

  • 短长书----《先知中国》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先知中国》的阅读笔记重返。 再读余世存先生的《先知中国》时,才逐步理解这些...

  • 短长书----《巨流河》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巨流河》的阅读笔记重返。 记述《巨流河》阅读笔记写于2014年,最初笔记命...

  • 短长书---《唐宋传奇》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唐宋传奇》的阅读笔记重返。 阿城说唐宋传奇故事里有满满的”元气“。 鲁迅先...

  • 短长书:湘军史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湘军史》的阅读笔记重返。 王盾先生所著的《湘军史》是一本寂寞的书,我注意到...

  • 短长书---《杜甫的五城》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杜甫的五城》的阅读笔记重返。 坐着火车进入“盛唐”时,火车还是绿皮火车的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短长书----《考古的另一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hs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