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规程血写成,不要用血再验证。”“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严是爱,松是害,出了事故害几代。”这些中国本土气息的顺口溜如果放在我们中资公司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却出现在卡罗尔公司厂区树立的大牌子上。卡罗尔的安全环保部经理介绍,他们在国外没有这些,来到中国后发现员工的家庭观念很强,且对琅琅上口的文字容易接受,就把这些顺口溜写到了大牌子上。
类似的例子还有SHS公司,它的厂区顺口溜很有特色:“一个烟头一场火,一杯美酒一场祸。”,“安全第一忘不得,侥幸心理来不得,事故隐患容不得,违章操作使不得。”据介绍,这样的标牌也是来到中国后才有的。
这给我们提出个问题:中国的企业应如何建设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的话题是近两年的事情,政府将它排在“五要素”之首也是在2005年才开始的。企业文化却已经谈了很多年。安全文化不能再走企业文化的老路。据我的视野所及,企业界对企业文化有一种鸡肋的感觉。企业文化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见到太多正面作用,表现的是花里胡哨,热热闹闹。不管是不是面向社会的企业,不是是生产工业品的企业还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很多企业都在搞大众消费需要的形象识别,厂区变得漂亮,工作服变得美观,信纸、信封上统一因上徽标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皮毛。在这些皮毛上,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轰轰烈烈,形式主义,走了过场。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究竟在员工的心目里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内容?谁也不知道,也没有几个人想知道。
这是前车之鉴,安全文化建设不能重蹈覆辙。
依我看,检验安全文化的标准只有一个:有效。企业的安全文化,采用哪种形式并不重要,是土是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要真正管用,能够体现到员工的安全行为上。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我们很多企业安全文化赶新潮讲“洋气”的时候,一些跨国公司的做法在我们眼里看来却很“老土”。
摩托罗拉规定,在厂内遇到紧急情况时,员工要保持镇静,迅速拨打电话3109报告;所有员工听到疏散警报或广播通知后,迅速停止工作,按就近的疏散路线图指示,从最近的紧急出口撤离。所有化学泄露都应立刻拨打紧急电话3109.警卫部门会及时通知摩托罗拉安全部门人员做出反映。为了让员工记住这些规定,摩托罗拉用上了我们的民间文学顺口溜,把顺口溜印在员工的胸卡上:“个人防护要做好,职业疾病大减少,机器保护勿乱动,当心手指入虎口,预防危机勿惊慌,3109来帮忙。
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土地上的合资企业,用了“很中国“的办法管理安全。
在培育和建设安全文化是,如何让它管用、有效?我琢磨了很久,也和一些企业的同行交流,大家普遍接受的意见是,必须针对人。
先说针对人群——针对的是企业的员工。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企业的安全文化?能用的我们用,不能用的我们不用。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民族文化背景优势企业文化的社会环境。比如说美国人倾向于个人奋斗,尊重创造财富的企业家。所以,他们的安全文化在尊重老板、最终企业出资人利益这一点上不需要多讲,人们都已经很接受;他们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要求人们在团队当中实现互助;重视培养员工个人维护集体利益,保障为团体中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再比如,日本人讲究“和魂洋艺“,学西方的技术而保留民族的精神。日本人在社会上表现得谦虚、礼貌,所以,他们的企业喜欢采用魔鬼训练,以提升个人的能力。
我们中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容易照顾人情。所以,中国企业要用其所长,探索尝试让企业里的班组和非正式团体称为安全管理的推动者,还要避其所短,突出按制度执行,突出规则意识、负责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严格遵守规则的氛围。
人群的民族特色不仅影响安全文化的内容,也影响着形式。我们应该研究员工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形式。最近几年,每年春节,我所在企业都要通过给职工发手机短信的方式拜年,提醒注意防火,注意生活安全,过个平安的春天,让人看了很温馨。
美国有块路标上写着:“如果嫌速度太慢,那么到这儿来坐50年。”初看让人不明白,必须看到超速行车者坐的残疾人专用车后,才能恍然大悟。美商投资的弗兰克公司,在保持幽默风格的同时,根据中国人的需求改变自己,意思表达变得更为直接。他们在泥浆池旁写上“不可越雷池一步”,在机床上贴上“这东西会吃人”,行吊上写着“小心,你可不要碰我”,装配车间工作台上写着“硬顶是要吃亏的”。员工一笑了之的时候,立即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进一步说针对人群——针对的是各个不同企业的员工。同样是中国企业,也要考虑自己的人员构成、队伍的文化素质,以决定自己具体的文化特色。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企业和主要由民工构成的企业,人们的行为方式一定不同。安全文化要找准着力点下功夫。处在同一行业的企业,经过培训出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多少的不同,其安全文化中培训、制度的要求,也都不可能相同。可有一点是共通的,所有岗位都是安全文化的符号,岗位上每个人一言一行都应该体现文化的要求,并且称为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