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之伤(中)

作者: 兵临诚吓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22:34 被阅读2次

    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又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前者是指人的动物性,是在生理上活着的人。后者是指人的社会性,是在精神上活得有意义的人。

    人活着如果缺乏精神意义的维度,将无异于其他动物。

    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活着的逻辑虽然优先于活得有意义,但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如果活得没有意义,活着就没有多大意思。好死不如赖活着,只是好死的价值还大到诱惑人到足以放弃生命的地步,并不必然证明活着就一定比死了好。

    活得有意义从本质上看,它是为我的,是为了自己不白活;从意义的指向上看,它或许不利他,但却一定必须从他。就是说,生命的意义永远只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比如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事业则与很多人有关。

    因此,意义从关系中产生,也需要从关系中提升,所以人的社会性存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关系性存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但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想怎么活就怎么活,首先是不能影响别人;其次还得引起别人的关注,如果引不来别人的注意,久而久之,你自己都会觉得没多大意思。

    有些事情逻辑上看起来无懈可击,事实上却可能漏洞百出。你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根本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逻辑上你可以是一个人,但事实上你根本无法做到。世界上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你根本就不用这么说,世界上如果有很多人,你说了也没什么用处。

    所以,人活在意义里,就必须活在社会中,就必须活在关系里。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关系是人生的气象,也是人生的泥淖。解决人生问题,或许无须从关系着眼,但一定得从关系着手。

    01

    性格问题能否自我解决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性格的顽固与刻板;

    不好意思,我的性格很直爽,我们又常用这些话来为自己的性格开脱和辩白。

    性格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的切入点,也是一个人呈现给世界的一个支撑点。

    性格是什么呢?性格就是我们应对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想、立场、态度、行为和习惯。但稳定并不是稳固,性格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性格能自我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自我改变的前提首先是与关系的改变。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吕蒙,因受孙权勉励,勤奋学习,成为了一代名将。

    从结果上看吕蒙好像只改变了自己,事实上,他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与他主子孙权的关系,或者是维系了他与主子的关系。

    适者生存,变者永存。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之所以难以改变,不是他(她)们改变不了,而是所处的环境和关系不需要他(她)们改变。

    群体对其成员的观点和思想的影响隐秘而且强大。群体极化就是指我们喜欢和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而这种交往又会进一步强化彼此观点的相似和相互思想的趋同。

    所以你听到的只会是你想听到的,你看到也只会是你想看到的。如果一个人想请你评论他(她)的是非对错,从开口那一刻起,他(她)的心理预期是得到你对他(她)的赞同,而不是反对,他(她)不是真的要你分出是非对错,而是你只要说他(她)是,说他(她)对就行了,你如果真的实话实说,反显得自己要么不是太过实诚,就是太没有社会经验,不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是白天根本不懂夜的黑。

    因此,志趣相投的好处是你可以看见很多相同的自己,志趣相投的坏处是你始终只会看到很多相同的自己。

    性格有时候是掩饰自我最好的借口,比如说,上司喜欢对下属颐指气使,却经常自我批评自己性格不好,但转身又在比自己权力大的人那里性格极好。其实,不是他性格不好,而是你不值得他对你性格好,这与其说是一种性格的逻辑,还不如说是一种权力逻辑。权力的逻辑是谁有权就听谁的。

    性格有时候还会成为伪装自我最好的幌子,比如说,你的同事喜欢争名夺利,却自我检讨性格好强,但转眼又在另一个更争名夺利的人那里泄了气,怯了场。其实,不是他性格好强,是还没有遇到比他更自私的人而已,这与其说是一种性格的逻辑,还不如说是一种利益的逻辑,利益的逻辑就是谁无耻谁胜利。

    性格不是不可改变,是自我很难把它改变。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教会的,你的态度也是别人教会的。单位的上司性情温和,下属没有几个人会把他太当回事,但换一个强势的领导,下属还是那些下属,绵羊却一下子冒了很多出来。

    孩子小的时候,你整天河东狮吼;孩子长大后,你也可以变得唯唯诺诺。到底是你的性格变了,还是你与孩子的关系地位调了个呢?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的性格可以为利益而屈,就可以为关系而变。你的性格不变时,只是利益的诱惑还没有大到让你不怕丧失原则,关系的强迫还没有大到让你愿意委屈求全。

    人总是喜欢合理化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当你不想改变自己时,你会说坚守自我,当你不得不改变时,你也会有新的理由,“好汉不吃眼前亏”,虽然你说得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但你的心慢慢变直了,你的气慢慢变顺了。

    关系是决定性格的关键因素,性格会不会变,能不能变以及怎么变,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关系说了算,而是关系说了算。

    02

    心理问题能否技术解决

    这是一个人人渴望关注自我,却人人不知道怎么关心自我的时代。这是一个心理问题频发,却不知道怎么解决心理问题的时代。

    生活不假以外求,你会不知道自己可以变成什么样子;生活只假以外求,你又会不知道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人在走向别人的时候总是很清醒,人在回归自我的时候又总是很顽固。

    生活有时候可以将错就错,有时候却只会是错上加错。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和关系有关,所有关系则都是和感情有关,和利益有关。但利益问题最终也会演变成感情问题、心理问题。因为人要活得有意义,就不会忍受一个失败的自己、一个软弱的自己、一个无聊的自己,一个自私的自己。

    一些所谓的心理学家,不去探求心理背后的关系问题,却用一些所谓的技术手段去解决情感矛盾,这不是不负责任,就是故意炫耀知识。这样做的结果除了起到一点心理暗示作用之外,实际上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两个人相爱,有爱情自然就会有忠诚,因为爱情会让彼此对另外的人不感兴趣。但如果以为只要守住了忠诚就守住了爱情则是大错特错,因为如果当忠诚需要去守时,恰恰说明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

    师父可以对小沙弥撒谎,告诉他俗世的美女都是老虎,但小沙弥却不会因为师父一句老虎就觉得美女不美,他甚至还寻思着要是能跟这些老虎生活在一起那该有多好。

    找准问题的症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情感问题,还是心理问题都是从关系中产生,就必须回到关系中去解决。任何离开关系妄谈心理问题的技术解决,都是无稽之谈,都是对社会智商的一种集体侮辱。

    精神分析其实就是关系分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比如说,你的孩子不自信,很可能是你长期苛责造成的。比如说,老年人的孤独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关系调整的问题。因为人一旦退休,就意味着切断了很多与外部联系,也中断了很多社会的关系,这会让人丧失很多成就感、存在感的机会。

    生活的意义永远在生活当中,也永远在关系当中,当你敢于面对关系中的各种问题时,你的生活就不会失去意义,也就不会有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

    人生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生活的无意义,无意义会让欲望萎缩,心理萎靡,关系萎顿。所以解决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给人生赋能、意义赋能,让每一段关系都活得有声有色,每一种人生都过得有滋有味。

    03

    情绪问题能否佛系解决

    人生的很多痛苦不是看不到,而不是得不到。但人如果连追求都没有了,就不是活得没有意义的问题,而且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抑郁症患者最大的原因就是突然间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

    不能说一件东西让你痛苦了,你就不要。你不要的时候,可能连同其中的幸福也一起丢掉了。

    幸福是永远生长在痛苦后面的东西,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痛苦,或者说你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就能收获多大的幸福。痛苦是人获得幸福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没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之苦哪有灯火阑珊的惊艳之美。

    佛教发明的是反生活的真理,而我们需要的是发现生活的真理。要与不要都是生活的一种状态,它们的价值不在要与不要之中,而在要与不要之外,其实要不要的价值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更有意义一些而已。

    人生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要与不要只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载体。人有欲望说明你是一个真实的人,能摁捺住欲望你就接近神一样真实,但有时候我们患的不是要得太多的病,而是什么都不要的病,什么都不要,就什么都没意思了,也没意义了。

    没意义是因为看到了生命的有限,也就看见了生活的荒诞。但人生的意义恰恰是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假如人可以长生不老,那每天做对做错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做错了你重做一次就是了。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人生是不可重复的,生活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种支出方式式,这种方式就是去经历,去探寻未知和一切的可能,得失是一种结果,对错也是一种结果。生活的意义永远都在生活的过程中,而不在生活过程之外,刻意将生活的意义设定为某一个结果的时候,你就已经把生活意义置于了生活之外,自然就会为得失而痛,因对错而苦。

    所以,无论是你佛系也好,道家也罢,你需要调整的是生活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丢掉生活本身。

    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言,追求和放弃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对错之别,只要你觉得有意义就行。

    如果仅仅是因为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而去否定生活的意义,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沉重和痛苦。小孩子有时候比我们大人聪明,当他(她)们知道自己某一样东西得不到时,他(她)们会说:我不喜欢那样的东西呢?因为他(她)们害怕那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大人就不一样啦,虽然也常常会在心理上暗示自己,什么不要去争,什么也不要去比,但表面上装出来的若无其事,内心里却翻江倒海。因为与孩子相比,大人不仅多了很多世俗的欲望,还多了很多沉重的关系。

    人生在世,许多东西本没有多大意义,只是因为攀比比较出了意义,攀比是人生价值的一个来源,因此,生活的意义有时候或许就是为了攀比。

    马克思说,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首先要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情绪问题是关系问题的外显,调整心态不过是将问题暂时掩盖了而已,建立和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或者彻底了断一段不健康的关系,才是解决情绪问题的最终办法,除此之外,所谓的佛系就是自欺欺人,就是懦弱退缩。

    人的性格问题在关系中生成,人的心理问题也在关系中加深,人的情绪问题更在关系中暴发,人被关系所伤,关系也会被人所伤,改变自我,从关系开始,改变关系,从改变意义开始。

    这需要我们不仅敢想,而且敢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系之伤(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js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