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辨能力?我在网上搜索到的信息是:
思辨能力,也被称为批判性思维或分析性思维,是指一种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具备思辨能力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理解问题的复杂性,检验证据,评估论点,发现和避免偏见,形成基于理性和逻辑的论证,以及做出明智的决策。
具体来说,思辨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分析能力:指能够理解,分析,比较和对照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相关性和实用性。
2. 逻辑推理能力:指在给定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合理,有逻辑的论证,以及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这包括推理,归纳,演绎,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估论点的能力:指能够评估他人的论点,看看它们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以及是否有任何偏见或假设的能力。
4. 自我反思的能力:指能够反思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偏见的能力。这包括识别自己的思维模式,挑战自己的假设,以及接受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5. 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指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发现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思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信息,以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学术研究,职业生涯,甚至社会参与等方面,思辨能力都非常重要。
那天在老魏的咖啡馆里,看到魏老师讨论关于学生思辨能力。他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最终就是研究与审辨的能力。
小学则是智力背景,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呢?
魏智渊老师说,思辨能力不能靠阅读,或者说,不能只靠阅读,而是靠思辨,在思辨中学会思辨。而且,这是必须有老师带的,这样的老师极其罕见。这也是我觉得,真懂了,才能思辨。这是对老师来讲的,学生如果没有高手同伴或高手老师的引导激发,很难形成思辨能力,通常会在舒适区打转,但是读关于思辨的书,是没有用的。
如果家长思辨能力比较强,就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或者,网上的热点,搜集不同立场的深度文章,也是一个方法,对于专门讲思辨的课程,恰恰不要去听,因为这意味着是在讲关于思辨的知识,而不是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真正的思辨,不是讲思辨的知识,而是直接进入到经典研读。经典共读,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最好的方法,到了初中,除少数学生外,多数学生,不但思维迟钝,而且也缺乏自尊。小学阶段,还是要大量地读,博览,见识。思辨的核心,是理解深度,是见识。一个没有很深思辨能力的人,怎么教思辨?就像自己不会写作文,教孩子写作文,能教到怎样的程度?
他说,比如我研究语文,和一个研究历史的,都有思辨能力。但讨论历史时,他比我强太多,讨论语文时,我比他强太多。你只能在你的领域中学习思辨。遇到教材也好,生活中的问题也好,多想想,多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就像学习一样,整天只学习学习方法是没有用的。对学科的深入的理解,才能让学习方法活起来。
比如你是语文老师的话,把西游记研究透彻交给孩子一本书研究精透了,能让孩子非常的有收获,后面就会不断的进入新的领域。就是围绕着西游记开始研究与申辩。自己穿越了这个学习过程,才能给学生讲清楚。外行的说法。
如果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经典是最好的路径但以为没有量,只靠经典就能够抵达,太幼稚了,你怎么理解经典,你凭什么理解经典?一定要去看别人的解读,看相关的书我们的每一分进步都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重点是引导他们海量阅读,博览群书,积累广博的知识,等到中学之后,再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思辨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