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技能?是英文原著,还是英文期刊?
想着要去发展一门属于自己的技能,却没感觉到最近最本真的还是英文。以前高三学习,最喜欢做的,还是英文阅读。如果从事英文的读书和写作,不失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楼下有画展,那些绘画的基本功怕是一辈子也学不来。一幅画估计要画好几天,我能想象到他们上了年纪的样子,四五十岁光景,绘画已经成为他们终生的生活方式。他们也许有自己的头衔,也许在大学任教,也许是高级领导干部,更或是富甲一方,但忠实于自己的爱好,辛勤耕耘,很难想出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了。
西方所推崇的高等生活,必然富有,飞机游艇,皮鞋昂贵,似乎没有精致物件的衬托,就不能令人一眼识别。但东方的高等不一样,很少有外在的存托,更多是内心的坚定与富足。一块石头,看上去很普通,但篆刻者可以立即变废为宝。一根树枝,随处可以,但书法家可以在沙上写出作品。东方的文化似乎不太愿意改造自然,他们更向往内心深处的大千世界。
这当然是我所缺乏的,在物质的世界里,仍然茫然无措。尽管已经有了相当适宜的工作,但仍没能彻底走出一条路。
不会书法、不会围棋、不会乐器,在通往出神入化的道路上,我还离得很远很远。目前可以看到的清晰路线,是中文的阅读写作、英文的阅读写作,由此通向更大的自由。
昨天去了太平老街,165号有张弱的展览。先不说文艺的世界如此微小难寻,只说我能读懂的他的内心世界吧。
用铁板镂空的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可以猜出张弱的年纪。1984年生,大约与我同年。里面好多书籍做成的脊梁骨。没错,书籍确实脊梁骨,但那种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却是用假书的旗号,彻底摧毁脊梁骨。
艾未未在给张弱的信中,有一句说得挺好。艺术家首先是为自己服务。一定他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或者感到某种窒息,或者感到某种不可抑制的渴望,才会走出房间,发狂地在外部世界寻找,在书中寻找,在音乐中寻找。
我相信音乐可以打动人,文艺作品可以打动人,但最打动人的,却是自己创作的音乐。外人可以割去我们的毒瘤,但唯有自己卸下,才能一劳永逸。
活着意味着永久的追寻。他们说,人生就是长大,顺便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这话说得倒是没有一点问题。但那些与生俱来的困惑,却等待着生生世世的人们,在一个共同的临界点相遇。
我不知道要走向何方,尽管我知道,自己必须坚持所有人应该坚持的道路,在看似正常的道路之外,还保留那么一星半点的自由的种子,等待下一处的发现。等待下一次,发出对过去所有生活“原来如此”的领悟。
李灵雨
2017年11月5日11:44am于湖南图书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