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这一次到成都来做了三次,第三个讲座的内容不太一样,这个也是成功的对我的考验。昨天上午主要讲一个新的学校怎么来筹划,怎么来建设。这个下午我感觉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建设,那么今天给我的要求是什么?谈学校的课堂教学,孩子课堂教学有这么一个标题,其实我这任校长主要工作就是大量的听课。
我说我的工作可以分成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学校的发展规划一定是我自己亲自操心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招聘老师,学校的最后一关一定是我把关的。第三个就是大量时间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所以这个评测已经有很多的一些具体的案例,具体的课例。我们因此也收集了一下应出版社的要求,也收集了一下把自己一些说课评课的案例汇成书,出版社曾经出了《听程红兵说课评课》,后来比较受欢迎,并要求我写了第二本书,《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的第二本。这部书是在大量的在研究课的过程当中汇集汇集而成的。
美国教育协会他曾经提出这么一个说法,他说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然后昨天在这个论坛当中提到的课程培养,通过我们的课程来培养孩子思维,今天我们讲课堂来培养思维。
我们不妨先看一个小小的案例。禅宗六祖慧能,六祖禅宗曾经记载:五祖禅宗要传位给下一代,年龄大了,体力不足了,要把位置传给下一代。让弟子们写一首短诗,看谁写得好,他就把位置上给谁。
这个大师兄就率先写道:
身如菩提树,我长得像菩提树一样,我多么孝顺,找着找着形形象,又像一个公司。
心如明镜台,我的内心像明镜一般透亮,对吧?
而且我多么勤快,时常出事故,事得出来,不要让他三人一定灰尘。大家去看大师兄写的太好了,对吧?
长得又像菩提树,内心又像明镜,而且如此勤快,算了,我们不跟他争了,我们也不写了这个位置让给他了,那就不写了。
哪知道在厨房底下干粗活的小和尚惠能说,这有何难?我也会做。于是他就说出这不是句话:无其意可不是,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一个生态。
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你看这个大师兄六根未净,他还有菩提树,我啥都没有,他还有明镜,我啥都没有。大家一看这家伙的四句话,肯定比这个大师兄超出了很高的台阶,于是大家就把位置让给他了。
好玩的地方在后面,他到南方去讲经布道,对,评价很高。但是周边的人突然发现这家伙不识字,不认识,于是大家就好奇的问他,大师你咋不认识字呢?
惠能怎么回答?诸佛妙理,无关文字,佛家的这些精妙的道理,精深的道理跟文字没啥关系,关键你在于你的思辨,关键你在领悟,关键你的分析,关键你的判断,关键在你的思维能力。
我当然知道文字的重要性,我当然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老师给孩子传递了许多的知识,是不是给孩子开启了慧根,这是很关键。所谓的慧根基的策略在于他的思维。所以优质的课堂非常关注孩子的思维层次的。
孩子的课堂它是点状思维,它是碎片化的思维,它是局部思维,还是整体的系统化思维?它是静态和单一的思维,还是动态的发展的辩证思维,它是结果的思维,还是过程的思维?他是简单的思维还是复杂的思维?实话实说,优秀的老师特别着眼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思维是有层次差异的。
第二我们是借鉴传承思维,这个模型还是不断的质疑,不断地提出新的角度。否定过去的一些认知,突破过去的一些名词有所创新。所以布鲁诺曾经讲了,他说低级思维和高级思维是有差异的,他所谓的低阶思维就停在记忆层面上,停留在一般的理解程度上,一般的理解层面上,停留在应用层面上,所谓的高阶思维他提出的分析、综合评价,后来也提出分析、评价、创造,这叫高级思维。
我们这一次的话题就谈高阶思维。那么如何在课堂当中真正实现对孩子属于高阶思维的培养?我们实话实说,我们今天的专家给你讲出一箩筐的道理,我们今天不讲理论,我们今天通过案例来说明问题,老师们其实最喜欢的还是什么?你能不能讲讲课堂当中到底怎么来培养孩子的所谓高级思维?
第一个方式就是把孩子置身在矛盾的情境当中,置身在一种充足的情境当中,把孩子放在矛盾的思维情境当中,可能是培养孩子所谓高阶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杜威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唯一的直接的途径,只有一条途径,把孩子放在必须思考,促进思考,而且还考验思考的情景当中。换句话说,这个孩子走进你的教室,孩子走进你的课堂,他脑袋瓜得想问题,对吧?不断地想问题,而且还促进他思考,而不但能促进他思考,而且还检验他思考的到底对还是不对。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案例。初中生物的第一堂我们都知道,教的内容很显然比较简单,生物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你看这个内容非常浅显,方法也很单一,基本上停留在概念层面上。那么第一节课也不好拿一个麻雀来解剖一下,或者拿一只青蛙来解剖一下,所以第一节课注定是枯燥乏力的。那么我们问题有办法突破吗?我们换一个老师,美国一个老师叫萨拉老师,第一堂课怎么上的?第一堂课上来就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太阳是活的吗?所有的孩子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眼睛一亮,这个问题很好玩,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很有趣,太阳到底是活的还是不是活的。但凡一个问题出来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是活的,第二不是活的,第三不知道是不是活的,对吧?只有三种观点,孩子们只有三种观点,老师接下来让学生按主张分组,你的主张是啥?那么你就和你主张相同的孩子汇为一组,你看主张是的一组组站在教室一边,主张不是的一组站在教室另一边,拿不定主意的,对不起,站在中间。接下来老师干什么?老师让孩子们先小组内部讨论一下,其实这个老师在这里很重要一点,引入了一个认知冲突的问题,对吧?到底太阳是不是活的,就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是活的和不是活的,这就引发了孩子的思维,引发了孩子的思维,对吧?冲突直接导致孩子对问题要认真的去思考,对吧?所以就相当于一个发动机一样的,没有冲突可能就没办法激发孩子的思维热情。孩子们在5分钟内分析清楚了,完了以后,老师接下来就让他们 ab两组完全对立的观点展开辩论,等于是向拿不定主义的c组的发起进攻。第二,看看谁能争取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同学将自己这一方争取的越多,那么说明他成功了。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说了a组同学说,想想看太阳怎么会是活的,它会喘气吗?他会走路吗?他会说话吗?他会想吗?是不是?当然不会了?这个道理好像很充分。哪知道b组同学立刻反对,植物是活的,你觉得他是会想事还是会说话?植物它也是活的,但是他既不会说话,他也不会想事,反复很有力量。哪知道a组同学立刻找到反例,a组同学说什么猪笼草究竟会想吃?他在唱一支。不是很聪明吗?找出反例这个意思,猪笼草是一种特殊的草,它把花一张开吸引了蜜蜂和苍蝇进去,然后把花一合上,它是成了他的养料了。B组同学说太阳会发光发热,没有生命的东西,比方说石头就不会发光发热。B组同学又举了一个很有力量的例子,对吧?太阳会发光发热,有光有热,所以才有生命,对吧?那么a组学生立刻反驳了,煤点着不也会发光发热吗?你不会认为他是活的吗?很显然这个结论得出来很荒诞,如果你认为煤是活的,说明你的思维是很有问题的,对吧?B组就这么一个说法。太阳是恒星,恒星总有一天会是变成白矮星和黑洞什么的,既然会是现在想必是活的,这个孩子的思维逻辑非常清晰,他换一种方式,他倒过来推,太阳是恒星,恒星总有一天会死,他现在没死,现在就是活了,第二现在就是活了。 A组学生说手机要没电了,咱们还说它死了,难不成?你觉得手机是活的,你是不是太荒诞了?因为手机都会认为是活的吗?反驳很有力量。你看a组还说了一句话,生物都会繁殖,太阳可不会生个小太阳,这句话说到点子上,对吧?这句话很有力量,但是哪知道被同学那一刻遭到反对了,被这个谁说什么都会繁殖,骡子会吗?狮虎可以吗?你看这是个特例,骡子是马和驴交配出来的产物,狮虎兽是老虎和狮子交配出来的产物,他们不会繁殖小动物,对吧?C组同学慢慢分化。有些学生觉得a组有道理,有些学生觉得b组有道理,但是还有同学觉得好像他们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似乎都没道理,其实在这个时候考验老师的第一次机会到了,对吧?面对着双方的争论,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基本上是就现象说现象的这样的论证,那么在这个情况下,老师在这里会说的什么?那么这个时候老师还没说的时候,有一个小姑娘站起来了,你们争太阳是不是活的判断标准就是什么?这个孩子在恰到好处的时候,他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对吧?当其他孩子都在就现象说现象,就个别说个别的时候,这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回到判断标准上面,对吧?所以双方一开始来劲了,你看a组学生说活的就会呼吸,会繁殖,斩钉截铁,义正词严,很有道理,对吧?活着就会新陈代谢,很科学。哪知道b组同学讲的好像也有问题,也有力量,你说他说怎么说?活的要和周围有能量交换,会死的东西才算好的。而且这个讲法很有道理,很科学,貌似都很科学,双方的意见争执不下,这个时候考验老师的第二次机会到了,对吧?面对双方都很义正辞严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说点什么?实话实说,我们很多老师在这个情况之下,他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刚才a组同学讲的有道理,第一组同学讲的也有道理,时间关系我们就上到这里,像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上课方式,孩子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就在你关键的时候,你得说出关键的话来,这都是对老师学养的一种考验。第二,训练的考验,我们都知道这个老师不错,这个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之间根本的差距在哪里?在此我们经常讲今天要讲深度学习,就是他思维到位了,没有这个思维是否到位,其实和我们老师的引导有关系,跟老师的学养有关系。第二,老师在恰到好处的时候,你必须说出恰到好处的话来,这个话要说到位,你才能由浅层次的思考走向深层次的思考,这才有差异,所以课堂要让学生增值,不是孩子自己就能增值的,他需要老师的引导指导才能增值的,对吧?所以深层学习、深层思维的产生才能避免简单的记忆。老师就说了,争论的焦点其实不是太大,而是活的判断标准。A组的活是生物学的标准,b组的活是天文学的标准。请注意老师这两句话貌似简单,其实是恰到好处。说到了点子上,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什么?生物学。我们当然要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的知识来解说,对吧?换句话说老师的学养从此可以体现了。但是我们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我们上过的公开课都知道,我们的孩子一旦解放,他就跟你没完没了,对吧?你一旦把孩子的思维放开了以后,他孩子跟你没完,你看当老师说到能够繁殖的时候,你的孩子又来劲了,他怎么说是生物就会下崽吗?骡子跟狮虎兽他们只能算非生物了,你注意到没有?嘲讽老师,嘲笑老师,挑战老师,对不对?其实这堂课考验老师第三次机会到了,对吧?面对孩子的嘲讽,面对孩子的挑战,你老师得说点什么?我们这个老师不说真不容易,他先笑着投降,然后反手一招,他说什么呢?科学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定的,大自然那么复杂,人定的条条框框难免会有漏洞,有例外,这句话说的太好了,对吧?所有的科学都是相对科学,都是在今天的时代、今天的认知、今天的工具、今天的理论之下的一种所谓的科学的解释,它不是绝对科学。换句话说这句话一方面承认的是客观现象,另一方面其实还给学生留白。你有本事吗?你想去深入的探究,你今后去当个生物学家,你去探究一个更好的说法,你去发明一个更是完整的一一个生物学的定义,给孩子留白,对吧?所以这堂课的话,我们觉得这个老师其实它的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它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了生物学的所谓的生命标准,要了解生物学的生命标准,不需要什么教学。很简单,同学们今天上生物课把教科书打开翻到第二页看第二段,把那段话齐读一遍,那就是生物的定义记下来,足以对付中考。但这一堂课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什么样的思维能力,比如联想力,对比如勉强力,比如类比能力,对两个相距很远的东西,他居然能扯到一块,对吧?太阳和骡子本来是相距很远的东西,居然扯到一块,手机和太阳居然扯到一块,或许这就是创新的开始。
第二就是传统的辩论观,所谓的科学观的一种挑战。我们总觉得辩论双方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没那么简单,对吧?科学没有永恒的社会组织了,也许今天两方面都是有它的正确的地方,也许这个永远有第三种认知出现,对吧?今天可能双方都是双输,也可能是双赢,或许今天输了,明天赢了。输也不是永世不得翻身,所以它是第二个意义。
第三个意义在哪里呢?他是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当孩子们都在就现象说现象,就个别说个别的时候,回到判断标准。这堂课的意义在哪里?不在于当下,而在于日后。也许我们一节课觉得没啥。各位老师想一想,如果这个老师在这个班级一直这么教下去,教他一个学期,教他一个学年,乃至三年都是他教,我可以断言这个班级孩子走出去,他的思维方式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课程教学如何让孩子活跃思维,启发孩子思维,这很重要。美国学者奥斯伯恩曾经说,科学家的特点之一,他进入了批判性和理性的质疑精神,而学生缺少发展科学辩论能力的机会,是现代教育的重大问题。说白了,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敢把课堂放开来,我们课堂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先去辩论一番?实话实说,我们老师怕课堂乱套,我们老师怕应对不了学生,那么说到底还是学养不够,课堂准备不充分。你要真正激活孩子的思维,你就要让孩子尽可能按照自己的逻辑先去走一遍,先去思考一遍,先去探究一遍,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碰撞。老师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一定在某一个理解层面上,是吧?我们确实应该高于学生意识,否则的话你怎么去驾驭课堂。所以我说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让孩子自由思维。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两位老师同时教一篇课本叫做《项链》,莫泊桑的小说大家还是很熟悉的。老师前半部分没啥区别,三个要求:第一,孩子看课文,第二,老师提要求,第三,孩子们畅谈心得,但是课的后半部分不一样了,课的后半部分不一样在哪里?A老师是这样讲的,A老师鼓励孩子们畅谈心得,孩子们说,他就肯定孩子们说的怎么样,说的好,孩子说挫折让人领悟了真实的生活,老师给予鼓励,说的好,说的有心,说的怎么样,最后发现全班同学都不举手了,老师简单总结一下这堂课结束。这样的课堂在咱们今天许多的教室里头都是充斥着,貌似尊重学生,表面上让孩子说,以学生为主体,你们说了半天请注意孩子没有增值,孩子的思维品质没有增值,这样说来他的讨论是在作秀,表面上还是说其实都是什么自说自话,各自说自己的话,这种讨论低效,甚至无效。
因为老师没有创设一个尖锐的矛盾,因为老师没有设置一个两难的情景,当一个矛盾兼备的情境出现的时候,才能真正激发起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灵感。没有批判性的思维灵感的孩子,就是被动地陈述一些什么,然后记住一些什么,如此而已,对思维没提升,换一个老师。第二个老师叫毕老师,毕老师的上课不一样,他让孩子们说,但是老师的大脑没闲着,他在想他在分析,他在归纳,他在提炼。孩子们说了半天,他发现他有内在的规律,把貌似杂乱无章的观点,他居然把它组成4组两两相对的观点:马蒂尔德的性格,他到底是虚荣心还是自尊心呢?这个作者到底是同情他还是讽刺他?这到底是从人间的悲剧还是从喜剧呢?这件事情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作者认为是偶然的,我们的教材认为它是必然的,对吧?于是老师接下来干什么?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对立面展开辩论,这课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们今天经常听到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说这句话是极不负责任的,什么叫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你这个老师还要你干嘛?你居然拿了国家的工资把课堂还进回去,你是不作为,是自我放松的一种表现。
课堂的本质特点是老师和学生当下纪实性的对话交流,没有老师成为课堂,没有学生成为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没有课堂。换句话说老师的重要作用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让这个问题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让教学变成对话,它就提升了整个教育学关系的一种品质。I品质。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请注意是对话,我们今天大量的课堂充斥什么?自说自话。王老师把问题掏出来,a同学说,说了不满意,叫b同学说,b同学还不满意,c同学一路开火车;a同学说的哪里不知道,b同学问题在什么地方不晓得,于是一路开火车,它不是对话,那叫自说自话,课堂的本质对话。对话就要你来我往,对话就要你互相碰撞,对话就要有交集,没有交集,没有碰撞,没有你来我往,对个鬼话,对吧?我们可能不能叫只有对话才能提高沟通能力,只有对话才能启发思维的技能,他才能使启发思维的技能。
第二点怎么来促进孩子的思维?我昨天在主论坛上我提到了优秀的教师,他就是不断拓宽学生思维边界的老师。优秀教师他的本事大家知道让孩子思维边界不断扩大,所以取决于老师的作用,老师要不断追问,迫使孩子深度思考。你如果放任孩子实话实说,放任孩子的最后结果,孩子都是浅尝辄止。换句话说,许多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表面的层面上轻轻地划过去,没有一点收获,还是没有一点提升。所以这个课堂说白了浪费时间,浪费孩子的时间,就浪费孩子生命。这就是需要老师深度追问,不断的追问,不断的推,让孩子在原有的体制上再下一层,再下一层,一直往下沉,一直往下看,这就是老师的本事。
我们不妨看案例。
魏勇老师为什么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据说原来也是我们四川老师,对很有意思。
他就问鸦片战争我们为什么会输?
对这个问题提出来很有意思的,孩子们就可以直接:思考武器不行,敌人洋枪洋炮,我们长矛大炮。请注意都是这样的,很多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孩子们顺口就说出来了,不需要思考,就是浮于表面的问题比比皆是。魏老师马上追不了,为什么不先进?武器先进了就会赢吗?这个反应很有力量的,许多孩子从来没这么思考过,武器好了就能赢吗?武器好了就能赢对吧?学生回答:科学技术落后被老师逼出来了,对吧?科学技术落后再去问为什么落后?你看到没有?这个老师的话不多,一句一句往下走,一句我一句逼着孩子往下生活,深入思考,所以教学没有老师,没有优秀的教师,你的教学说白了就是浅层次的划过了所谓的教学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对吧?学生说:因为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不重视科学技术对吧?那么这一句问为什么不重视?我们最喜欢得出一个泛泛而谈的结论,你看学校教育是这样的状态,泛泛而谈,就自以为找到了答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当中常常也是这样泛泛而谈,以为找到了真理,结果什么好多社会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演越烈,没有找到根本的,没有找到骨子里的最重要的本质上的原因,因为从小学开始就是这么训练的,到大学也是如此。魏老师就再进行追问,为啥不重视?这个孩子就答不上来了。这个过程很有意义的,就是要延伸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传统它的深层结构在哪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到底是什么逻辑?对吧?是我们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治天下的逻辑是什么?什么逻辑?它所谓的重道德轻技术。所谓的半部《论语》。换句话说引导孩子走向深层,你不是高级的思维吗?高阶思维不是你喊一句口号就高阶了,我们现在最不缺的口号,我们的老师我们校长跟专家经常喊口号,你高阶思维一定要你高阶到你的课堂上,你课堂不高阶你高阶个鬼呀。所以接受了深层结构以后,课堂内容就会直线上升,直线上升,直线往下走一步步完成,所以这样特色的就有味道,对吧?远远超出了讨论鸦片战争的问题了,对课堂就有深度了,就好玩了。课题上得有意思了。魏老师我非常欣赏他的这堂课,我等下还要讲他一个,所以教学它不是个技术问题。当然教学有技术,教学实话实说,我们今天许多公开课,我们很多老师特别喜欢看技术,这个老师用了什么技术,这个老师用什么方法,这个老师用什么招数,实话实说,这一些都属于雕虫小技。核心是啥?核心就是老师的学养。你没有学养,光有雕虫小技,说白了就是表层而已。我们今天专家生产了这么多概念,我们今天专家提出了更多口号,我们专家其实到了中小学这一代,到这老师身上,完全属于什么?完全属于口号而已。
老师怎么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要记得,所以我今天跟我们学校老师,我是经常听到一个礼拜听到十几个以上,听完课就给他评课,听完课就给他评课,礼拜五所谓的教工政治学习,我就是给你讲课,我就让老师们脑袋瓜必须给我一个概念,你的课能不能拓展孩子的思维边界,你给我问一下自己。你做不到,对不起,你这个老师就有问题,对吧?所以有些老师不需要你天天不修,我不需要你啰里啰嗦啰里嗦,我不需要你这个大长篇大论,但对不起你有限的话语有没有思维含量?你有没有思维含量?如果你都没有思维含量,你还想你课堂有思维含量。所以这个时候很有意思,我再举魏老师的课例。
甲午战争,他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输了,而且输得那么惨?这个标准答案就是清朝政府腐败,请注意这种凡是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答案是没有价值的。请注意我们绝大多数课堂就是这么得出一个轻飘飘的结论,清朝政府办跟我啥关系?没有任何关系,对吧?我们最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比如说完全还可以找到根据,比如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什么导致北洋水师实力打了折扣等等,教材就是这么说的。魏老师是很有思想的老师,他问:如果慈禧太后不挪用海军军费,如果把钱用在了建设海军上,我们能打赢吗?请注意老师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自己学习,就是先承认你的逻辑,按照你的逻辑往下走,按照你的逻辑往下走,看看你能得出这个结论吗?你说海军军费没有没有到位,咱们假设到位了怎么办?到位了就赢了?这个孩子一想不对头了,这个思维方式我们老师一定要去学对吧?那么有可能孩子这个有可能我们能打赢吗?钱到位了就能打赢?那么老师就问了:好,我们来看甲午海战的一些细节,致远号打发了炮弹之后,再试图撞沉日本军舰,结果被击沉。请问这些炮弹都打到哪里去了?不是有炮弹吗?不是有军舰吗?有军舰有炮弹的炮弹打哪去了?最后日本军舰一艘未沉,我们为什么都沉了?他一艘未沉,你打哪里去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请注意这个老师材料的补充非常有道理,那么孩子就想到了,要么命中率低,要么带的炮弹少,前者说明什么?官兵的军事素养差,所以你想想看:你钱到位了就能解决问题吗?你有钞票了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对你钞票掏多了就能打赢了吗?后者说明战备工作不好,但是请注意老师的材料补充让孩子突然顿悟了一下,我们看问题没那么简单。如果都简单的看问题,我们永远不得长进。老师又补充的是甲午海战,还有一个细节,邓世昌抱着他的爱犬沉入大海,他拒绝被援救,实现了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承诺很令人钦佩。但我们也发现军舰上养宠物是个问题了,军舰是一种高技术的兵器,需要非常精细的保养,这么昂贵的军舰你都可以养宠物,这说明什么呢?引导孩子想说明什么?孩子就马上想到北洋水师军纪松弛。这个老师又追问军舰养宠物或者大炮上晒衣服,谁的责任?是慈禧太后的责任吗?你会发现孩子们经过老师这么一启发以后,他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是在停留在过去那个层面了,它不是单纯的一个清朝腐败,慈禧太后不好,好像我们只要换一个慈禧太后,一切问题都解决。哪有这么简单,就像我们今天搞课改,只要文件一下发,一切问题都解决,哪还这么简单?只要搞一次研讨会,只要搞一次培训,我们的课改就自然产生,哪有这么简单?如果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事了,对不对?换句话说你看他引导孩子的归因方式,你寻找原因的思维角度,我们一般常常就是流于表面。打输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包括英雄,不能只怪慈禧太后,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之下,所以醒过来了一点,如果慈禧没有挪用机会,清朝能赢吗?把问题回到原点,对吧?没有国有经费还能赢吗?这个时候孩子好像可能还是赢了,赢不了,第二还是赢不了。换句话说请注意否定之否定,孩子们经过这一个过程之后,他对问题的认知,他一往前走一步,很有意思的,所以教师的学养决定了教师的思维边界,对教师的修养决定着教师的思维边界,教师的思维边界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边界。所以我经常讲优质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拓宽学生思维边界。首先你自己的思维边界要拓宽,你拓宽了才能影响孩子,对吧?所以有学术,才有深度追问的能力。第二,我们现在是喜欢长个皮毛,我们最喜欢长个概念,我们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怎么合?1234567。我们搞项目式学习,我们项目学习怎么做,我们搞跨学科怎么做。
我们翻转课堂什么招数对吧?
这个技术的问题很快就能起了,但是真正学术的东西它需要老师的学,需要老师深入的思考,需要老师不停地追问。我们举一个社会学的例子案例,泰坦尼克号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尽管很多人遇难了超过1,000万,但乘客们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使得英国公众和政府可以找到一些案例。到今天为止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泰坦尼克号它遵循一个什么?优先儿童和妇女,哪有那么简单?你看这个人不是这么想,统计数据表明乘客中的69%的妇女和儿童活下来,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你看有证据是支撑。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伟大的一些毛主席说共产党员就是最讲认真,我们教师应该最讲认真,这就是英国人给世界奉献的活生生的文明手册,我们英国人多么文明,你看让儿童妇女生存,我们成年男人我们怎么样牺牲自己,但是这个波图的波普诺就发现了,他说三等舱的乘客持有26%的损坏,请注意三等草仓;你是相应的是二乘舱的乘客的生还率44%,注意到没有?头等舱的生还率是60%,所以很多数据请注意,社会只是提供给你什么?让他想给你看到的数据,社会想让你看到,官僚统治者希望给你看,希望你看到,所以因为他要塑造一个结论:我们英国人多么文明,但是你把这些数据再认真去研究一下,会发现什么?舱位不同,生还率不一样,说明什么?对头等舱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的儿童的生还率还高一点。那么你刚跟刚才的英国政府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英国的官方的统计结论和实际情况不一样。第二,头等舱男乘客生活率高于儿童,高于三等舱的儿童。第二次轮船的头等舱有没有钱人这么多?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和商人,三等舱就是平民,都是到美国去的贫穷移民乘坐的。旱情发生,你把这个人类社会的更为强悍的另一条准则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这就是真实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说这个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你得思考,你得深入钻研,你得深入去研究;假如没有这一点,你只能是把教材如数的这个倒给亲切给学生而已,没有多大意义对吧?所以这个波普诺他就说在泰坦尼克号的实践的社会规范,应该这样表述,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儿童游行,这个表述就准确了,对吧?所以财富诠释深奥,左右着我们的生命规则,丛林法则还是存在的,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多元信息促进孩子们的多元化的思考。就是我们给孩子不要单一的信息,要多样的信息,促进孩子去比较去鉴别去思考,对吧?这样孩子才可能深入,如果给他单一的信息,他们对心情的理解可能就有还是魏老师上《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话先播放了一段站在美国人立场拍的电视片,站在美国人立场拍的电视片,他一定是认为第二,美国人干嘛要向英国人交税,我们的劳动我是干嘛交给英国人,我们坚决不交,我们抗税有理,请注意教材就这么说的。一般老师教学就是这样教的,假模假样的让孩子去讨论,假模假样的讨论半天,然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教材书的一一些观点,对吧?这种学习是没有深入思考的,没有什么,所以魏老师接下来又发了另外一件事情,请注意是站在英国人立场拍的,英国的立场,英国肯定认为美国人必须向我交税,你敢不交税我就揍你,我就打你没伤害。对,所以你看两个材料完全针锋相对,立场不同,观点不同,针锋相对,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分辨一下谁说的是对的。换句话说他就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这个结论,你给他一个材料他记住就行了。你给他一个材料给他一个观点,于是孩子们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吧?还能正常行事,我们现在缺的就是我们在主张某种事情的时候,我们脑海子只有一个观点,忽略了比他对你的另外一种观点,对不起,接下来没多长时间问题就跟着出来了,你必须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从中考考虑清楚,都思辨的到位,所以你这才能够避免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出来。所以多样化的视角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教材有没有不同的说法,对不同的说法拿来让孩子去比较,对同一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材,也可以比较,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也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说法,也可以比较。许多问题就在比较的过程当中,你呈现了a信息, b信息,呈现了c信息,各种信息同时涌进,还在时候孩子脑袋瓜就开始思考了。今天我们是不缺信息的时代,我们今天是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我们今天还是最缺的是啥?对信息的分辨能力。第二个分辨能力,所以我们怎么来把孩子教成聪明的孩子,对吧?教成有思想的孩子。这样卢梭曾经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绝大多都是告诉他一个真理,两个真理,三个真理,我们不断的叠加真理,但是我们就很少去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分析分辨发现森林,这是我们的严重不足。第二,所以卢梭说需要记得的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所以高阶思维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让孩子有判断的能力。没有判断能力,孩子的高级思维从何体现?所以多元化的思考怎么来成就孩子思维的格局的提升?这个时间关系这个案例就不说了,浙江有一个老师叫郭春阳老师,郭老师有很多案例是很有思想的,还有自己的学长的造诣的,课堂上也不是简单的把一些现成的结论教育学生就算完事,而是不断的启发引导孩子去深入的思考。时间关系我就不能再往下说了,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