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ody在马来西亚丛林的一年

作者: Melody_e18d | 来源:发表于2018-06-16 00:47 被阅读274次

      我是一个英语专业学生,18岁很懵懂很被动,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Melody这个英文名是大一第一节外教口语课上,老师给我们长长的English name list,我也不去抢着选,大多同学选完了,我选了余下不多的Melody的名字,后来发现,这一不小心,这另外一个我的identity就是用一辈子。也是在2017-2018这一年,用Melody活的最多,也找到了这个名字的意义。

        去年5月20号,学院下来第一个本科出国访学项目,去马来西亚,让人振奋人心,也有担心有疑虑,需要的To do list也可以说是从未经历的”刺激”。最后抛除所有纠结和负面的疑虑,简单做决定,”你想去吗”,生活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充满意外,出国访学的选择意味着完全打破你原有的环境,跳进另一个未知世界,你要有准备去接受承受一切遇见。任何一个选择都兼有得失,我也学会不去后悔或抱怨任何一个选择。不过有一个选择原则还蛮有益: Follow your heart,想做现在就去做。任何充满未知的新环境新事物都藏着改变,挑战与惊喜。于是提交申请,经历了熬夜到凌晨2点准备材料,睡2个小时,凌晨4点赶飞机回家办护照,买了往返最贵的一次机票钱。申请全程约10天,我暴瘦8斤。9月带着50多斤重的行李从北京到吉隆坡再到吉打州UUM,Simedarby宿舍区入住。一个开始,一个结束。

    Melody在马来西亚丛林的一年
    Melody在马来西亚丛林的一年 Melody在马来西亚丛林的一年

    那是一个很原始的热带丛林,1984年开发了很大一片森林成大学,所以学校很大,很绿,很热,很多动物,很静。我的宿舍出门右转就是阳台,视野开阔,每天早晨6.7点可以看到对面青葱的山上很美很美的日出。有很多很多在森林长大的猫咪,和我以前见过的猫长得有些不一样,有短尾猫,有些猫的脸似虎。鸵鸟,鹿,猴子,蜥蜴,松鼠,各种鸟都在这个森林里和人们和谐相处,这里的动物都不怕人。也因为地广人稀,很多时候宿舍区安静的只有动物的声音,而没有人的声音。所以生活学习都相对独立,这也是习惯了熙熙攘攘城市的我们从没有体验过的。从没有这么多安静独处的时间,贴近自然的时间,静静的看着这个世界其他生物活动的时间。我得到珍贵的好几个月的时间学会更好的和自己相处,学会积极的孤独。静看窗外每天不同姿态的大树,捕捉每一个美好的日出日落,静看玩影子的小猫咪,和保护孩子的猫妈妈,两母子在宿舍门口张望,在床下衣柜下到处玩。还有谈恋爱的两只猴子,面对我的镜头惊恐的模样,天天落到我书桌旁窗台上的那只鸟,到现在都不知那鸟叫什么名字,不大不小,爱唱歌。 书桌上会出现各种小虫子,小蚂蚁从我的书堆底层东西南北摸索爬到顶层,看它攀完,我才笑笑开始学习。我带不走这些,努力的用手机拍下照片视频,这份深刻的自然印象让我惊觉人类又如此渺小,偌大自然世界一类灵长类生物而已,蹲下身去看去听去闻去触碰,这个世界充满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每一者都有一生的故事在诉说。

    再说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变创造了国界。因为地理位置,我们肤色不同,样貌特点不同。因为历史文化差异,我们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每一个民族都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是文化差异的迷人之处。不过,每一个人都是独有的啊。上学期修了一门Cross-Cultural Management跨文化管理课,这门课关于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学了很多。马来老师一句话印象很深,”很多人把重心放太多在跨文化差异上,而忽略了关注更多文化共性,而只有发现学习更多共性,不同国家的人们才能更好的connect。而我很想知道这样的文化共性具体是什么,Presentation的时候想到了这个点,也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想明白,表达的很模糊。政治课本学过”文化即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这都是政治选择题的知识点,以前从未思考过这些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自己在真实的环境经历这些抽象观点,才发现从没有了解过真正含义。

    说回来,我只能从我自己的发现和经历和理解去找文化差异中的共性。也就是不同的国家的人们是怎样有效交流和谐相处的呢。马来人印尼人几乎都信教,大多信伊斯兰教,他们信上帝,他们的一切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来自于上帝,引导的行为便是善待他人,帮助他人,勤奋刻苦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印象深刻的是我有一个资历很深的马来教授这样说过,”I am rich, bacause I work hard." "Whatever I am doing, God is watching me."印尼朋友问我信什么宗教,我说没有,也说很多中国人都不信教,她觉得惊讶。所以怪不得网络上有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个问题我一直疑惑,也没能回复印尼朋友什么。因为我也没有想过我的一切价值观是什么由来。也不知道信仰又到底是什么,后来看了国家宝藏,这个问题我大约找到了半个答案,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根植于中国人血脉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信仰,不断传承,一旦断了,那中国人就才是没了信仰。

    因为信仰和价值观,所以印尼朋友有做很多志愿活动,帮助更多人,对中国朋友热情友好。日本朋友是男生,内敛,不多说话,感情不外露,交流中倍显恭敬,和人交流会避免眼神对视,但是在处理事情上很有主见,不会为了避免矛盾而放弃自己的立场。韩国老师也谦逊恭敬,讲课都身体微微前倾,说话声音极温柔,对学生对学术,都有极致的态度。马来朋友给人感觉害羞,跨文化老师也说马来人很少主动和外国人多交往,他们的文化基因是极其传统保守的,特别对女生的束缚会更多,但是感觉他们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幸福。说到这里,想起在机场大巴上遇到的一个乌克兰小姐姐,独自世界旅行,她说去到泰国感觉泰国人特别好,很热情友好,就算生活水平不高,也很容易满足,很开心幸福,这让她印象深刻,她不太喜欢美国人,一些。说到女生独自旅行的话题,这在西方国家似乎很普遍,可是中国就好像触碰到了某根敏感神经,"这个不行不行。危险危险" 乌克兰小姐姐表示,"安全问题? It is not an issue."也不是说中国女生就更弱,也不是说西方国家就没有女生遇害的事件,可是这样的观念差异,我觉得还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西方重独立主义Individualism, 东方重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随笔,想到哪写到哪)

    再说独立和合作。这两个观念在中西方教育学习方面也有很大不同。马来课程作业很多都是group work,小组完成,其实背后强调的是西方教育很重要的理念sharing。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不同角度,产生的观点也不同,所以需要综合观点,补足盲点,课上老师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者给一个话题或问题在一个padlet的网页展板,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上传,这样实现最大化的sharing。另外关于sharing更加深刻的是,准备期末考试,大多中国学生都是自己独立准备考试,因为有排名啊有竞争啊,特别是高考以前,我遇到的是很少有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更好的学习方法或者复习方法,更少人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多人觉得分享了反而觉得这样不公平。只有走出这样的大环境才会反省一些惯常现象,接受国外教育后觉得这样只能使每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受阻碍。我发现一到期末考试,自习室里的马来同学都是一堆一堆一起复习。我也记得教授说过"You guys are selfish." 意思是明明你们一起合作准备这个final对所有人都会更省时更高效,可是你们没有share。这一点是印象很深刻的了。分享只有共赢。

    写到这里吧,脑洞太多。因为今天我21岁了呢,懒懒玩玩了一周多,复盘也放下了很多天,总结和感想也应该要补起来。回忆思考都沉淀转成文字,往前走才会更踏实。

    这是少女开始奔三的10年的开始,这是一切"妄图"的10年的开始。

    To Know, To Lov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elody在马来西亚丛林的一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uv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