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闺蜜和我谈论起这样一件事。
她的一位女生朋友(暂且称她小A)最近总是打电话向她“求助”,原因是小A与她的室友自进入大学以来,一直都过着“群居”生活,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逛街,连课间去卫生间都要成帮结队去,就差在一张床上睡觉了。(我想如果宿舍的床是双人床的话,做到这点也不难。)
但最近,因为一场才艺表演大赛,才让她左右为难。
学院下发通知,下个月举办一场才艺表演大赛,参赛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参赛,表演形式可以为唱歌、跳舞、乐器等,通过初赛筛选出八组选手参加决赛,从初赛到决赛的时间大约为一个月左右。
参加这场比赛的想法是小A的一位室友提出的,她的室友是那种非常活泼的女孩,又是班级的文艺委员,所以她认为自己作为班级干部也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在那位文艺委员提出要以“两人唱歌+两人跳舞”的形式参与本次比赛时,除小A外的两位室友听了后纷纷拍手叫好,并开始策划该穿什么服装伴舞及选什么歌曲能答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而令小A烦恼的原因就是她本就是不喜欢热闹和喧嚣的人,又很难做到十分自信地施展才艺,再加上她想在这学期把时间多花在英语四级的备战中,但参加比赛需要前期的练习、彩排,如果有幸进入决赛还要参加培训、开各种会议等,就意味着会耽误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但是如果提出不参与这次“团体出征”,则可能会引起室友们的不满,面对室友们的冷落对她简直是一种煎熬。所以她才对闺蜜进行夺命连环call,问闺蜜自己该怎么办。
我问闺蜜,那你最后给她的回复是什么?
闺蜜的回答让我喷了一口老血,“就那句经典台词啊——follow your heart 。”
但我还是若有所思地答道:嗯,话糙理不糙。
我相信小A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也可能你现在正在经历,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该为了所谓一丁点儿的安全感去迎合别人委屈自己,还是该坚持自己所想所做不被别人左右,这个看似浅薄实则深刻的问题真的需要你在深思熟虑、全面分析、绞尽脑汁后,你才能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答案。
在我们人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起初相谈甚欢但最后隐隐而去的人,我们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过客。
你们起初相识时,相见恨晚,觉得有聊不完的话题,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慢慢地你发现你们的性格有些不同,你喜欢悠闲时读读书,而她喜欢看剧,于是她拉着你和她一起看剧你不好意思拒绝便说了声好,忍受着电视剧漫长的剧情和里面永远解不开的勾心斗角;你和男朋友吵架了,以前你总是会冷静地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直到她告诉你只要吵了架,女朋友永远是对的,怪就怪男生不会哄我们,你不想与她发生矛盾所以底气十足地说了声对。
慢慢地,你发现你变得越来越像她,放假回到家立马打开电视看起剧来,无视妈妈刚给你做好的饭菜,和男朋友吵架不再思考自己是否正确,而是甩出一句“你就不知道哄哄我吗”后玩起了消失。
世上最可怕的是,你为了合群,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奇葩大会有一期的其中一个辩题就是:要不要为了融入集体伪装自己。
邱晨在奇袭马剑越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一直尝试这样子去伪装自己,会不会有一天那张皮就真的活成了你的里子,然后你本来只是想装装就算了,可是时间长了你会不会忘记自己到底是谁,而达到了你真正不想做出的改变。”
听完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邱晨不愧是第三季的奇葩之王,太他喵的厉害了。第二反应是,如果合群或融入集体意味着可能会让我变成另外一个人,那我宁愿不合群。
生命中除了父母、伴侣、子女,其他人都有可能成为过客。
而我不想为了一些所谓的过客,去禁锢我心灵的自由生长。
学会脱离集体和独处,也是我大二才有勇气去做的。
大一时的我,也像前面的小A一样,缺乏脱离群体的勇气,怕受到别人的冷眼旁观和室友的集体冷落。但不知是因为运气好还是别的原因,室友并没有冷落我,我们还是会定期聚餐,在熄灯后偶尔闲话家常,只是平时我会自由性地选择自己每天的活动,是学习、读书、还是骑车去海边吹风,她们也有她们自主的安排,这样长时间下来,我发现我们在每次聚餐交流时反而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想法,也更加珍惜每次的聚会。我还是做最真实的我,她们也是最真实的她们。不必为了去迎合谁或者所谓的合群去委屈自己,为别人的喜好买单,这样岂不是更好。
有句话听起来很有趣,也很有理: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合群,你就消失了。
我想,说这句话的人,大概是觉得合群会把我们的棱角慢慢磨平,变成和群体中其他人毫无差异的人,无论是性格还是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最后淹没在人海中。
所以,希望等你毕业时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依然可以大声喊出:我的棱角没有被磨平,我还是最真实的我。
那么,祝福你,你终将会闪闪发光地面对接下来的每一个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