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面谈时,苍鹭专注倾听并不断发问的方式,让蛤蟆第一次体会到别人对他全神贯注的感觉。而且,苍鹭抛出的问题,虽然一时之间,让蛤蟆摸不着头脑,但过后再想,他开始试着觉察自己的感受,审视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中开启了学习模式。以前,他可从来不会这样。
第二次咨询时间又在蛤蟆的期待中到来了。蛤蟆迫不及待询问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告诉他:“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一种状态,包括了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全部情绪。
在一个孩子刚出生时,他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等到幼年时期,这些最基本的情感开始渐渐发展,演变为更加复杂的行为模式,儿童的情绪和反应开始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即便在同一个色系里,还会有微妙的色调和色差。这些早期的行为模式就是一个人自我的核心,为他一生的行为打下根基。
所以,在一个人成年之后,如果遇到某些特定的情景,还会再激发他的基本行为模式,让他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那样去感受和行动。
一个人婴幼儿时期会恐惧、悲伤、痛苦等,他的这些所有的情绪体验都是通过哭泣这一行为传达出来。这时他或许会得到父母的拥抱爱抚,让他的情绪很快的平静下来;或许父母会置之不理,甚至指责他,这时这些情绪就会在他的内心积存下来,让这种情绪发酵,直至影响他以后的心理情绪。
如果你看到有的人表现得非常深情,或者悲伤、发怒、害怕,就可以理解为,他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中。不论人们的年纪有多大,都有可能处在儿童状态。当某些情形触发他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时,成年人的感受与行为和他小时候是一样的。
蛤蟆先生就觉得自己经常会处于这种儿童自然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