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尝试过时间记录的小伙伴都知道,时间记录的一大难点,就是记着记着,脑海里会有个小人跳出来攻击你:“这么繁琐的事情,是人干的吗?你天天记,天天忘,即使勉强记满了一天,也都是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是哦是哦,你说的好有道理。。。”
“那你还记来干毛?赶紧把App删了吧~”
“就是就是。。。”
我自己记录时间快接近两年了,中间断断续续,其中经历的困难和纠结,实在一言难尽。令我欣慰地是,在被脑袋里的小人痛击了无数次后,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记满了6个月(历史最长记录)。
这个过程为什么那么困难?为什么那么容易放弃?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在记录的时候忘记了初心——记录时间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崔律在他的书中,也就是今天分享的片段里给出了时间记录的一个强大作用——助力日清单。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P108
02
有的小伙伴可能没接触过日清单,简单的说,日清单就是给自己列出的一日之内所有的软日程(可以灵活安排)和硬日程(对时间有严格限制),并为它们分配出合理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长。而一个好的日清单,是各项日程的实际花费时间与预估的日清单接近一致,从而使日清单一天能够100%的完成。
那么这里就引出时间记录助力日清单的第一个方面:通过时间记录,知道了自己各项任务平日的大概水平,有了预估的标准,从而能精准预估一天中各任务的时间花费,并100%地完成日清单的各项任务。
我想起自己以前的日清单,一开始我设置上午的安排是安排了好多任务,比如“写结案报告”、“整理上月案件”、“跟同事约时间出差”、“整理报销发票”等等,可是实际一上午下来光是结案报告就卡了我两个小时。。。
后来我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每天上午只安排一或两个重要任务,美其名曰“要事优先”,结果时间一长,小任务记了一大堆,不得不加班、熬夜处理。。。😢
坚持了时间记录之后才知道,准确预估自己的处理效率和高效时段,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天,有条不紊地处理一天的事务。
03
助力日清单的第二个方面——更合理的接任务。也就是规划未来的时间。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P109
这里的接任务,我理解为是N个任务集合成的项目。区别于每天单个任务,它不是安排今天或明天具体做的某一件事,而是一个大项目进行总包的时间筹划,通过时间记录的准确预估,比如通过月底的考试,就需要拆分成考试前三周的每日复习计划;比如今年暑假要去法国旅游,就要拆分为与家人讨论,准备机票、物品,还有审批年假等诸多环节。而有了精确的时间记录数据,就能预估出这个大项目所需要的时间总和,以及每个阶段需要花费的时间。帮助自己明确这个项目按照这样的安排能否如期顺利完成。
身边很多朋友都吐槽说自己报了太多的课程、训练营,每天不停地赶各种各样的作业,疲于应付导致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想起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其实质就是没有给每个学习项目预估相应的时间,不知道自己的承受负荷到底在哪里,只能每天在日清单里临时找空档,见缝插针地完成任务。这样时间一长肯定受不了。
再举一个关于预估项目的例子,比如准备一次拆书课,就是一个项目。如果是缺乏时间概念的人,接到这个任务可能会说:“我不知道下个月有没有时间,可能没法接。”在相关的利诱或经不住同伴的劝说,也只能说:“我尽力吧”,然后在过程中需要到处挤时间,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按时完成。
而通过时间记录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人,就能够根据以往看一本书需要多久,写大纲需要多久,完善内容需要多久,然后得出自己在这个拆书课的新任务里总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再结合自己日清单未来对自己的时间规划里,得知是否近期能接这个任务,或者需要把它放在什么时候进行启动。
04
当然,生活中充满了“惊喜”,还有“惊吓”。你无法100%掌握自己未来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更无法100%预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自己的安排造成什么影响。就好像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把我2月至4月的工作计划和拆书规划全都粉碎了。
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及时对自己的短期目标和日清单进行及时地调整;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留出足够的时间余量,特别是“两条安全线”的做法,让我们能够在安全地时间范围内“跳舞”。关于这点,在《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的第一章第4小节有详细的介绍,今天这里就不详叙啦。
对了,现在购买《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还赠送价值199的100天精时力训练营课程,用一杯咖啡的价格,换来一套精力和时间管理系统,超划算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