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把整体成绩齐刷刷往上拔一截,然而好的依然是好的,差的依然是差的。这是因为学生智商上有差别吗?不,智商高的和智商低的人都是少数,大部分都差别不大。那么为什么成绩差别大呢?是因为每个孩子做事态度不同,而孩子为什么做事态度不同,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另外,每个班里都有问题学生,究其原因分为两类,一是父母溺爱娇惯,养成了自私任性的品格,二是家庭有问题,离异留守等,缺乏父母管教。这些孩子都是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多么重要。下面就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聊一下。
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最好?一到六七岁。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好,胎教和一岁以前主要是影响教育,一岁进入幼儿期,就可以开始真正的“教育”了。一岁孩子开始模仿大人,对新鲜事物主动探索,教什么学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有准确的科学依据,三岁是婴儿和幼儿的区分界限,七岁是幼儿和学龄前的界限。一到六岁是教育的黄金阶段,孩子的恒心、耐心、规则意识等性格特点已经颇具雏形,过了七岁越往后越难改变。不过,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也谈到,七岁到十二三岁的学龄期,这是父母最后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教孩子什么?做人做事的态度习惯。有的父母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量灌输知识和才艺,往往过犹不及;有的则放任不管,随意生长,这也是不可取的。每个阶段培养孩子什么能力、什么习惯,网上很详尽,不过相比才艺和知识,更重要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比如要与人为善,谦虚勇敢,比如做事要专注,有条理,做到最好等等。只要孩子态度正确,习惯良好,做什么事都能做好,更不用说学习了。父母这样教,老师也这样教,孩子养成好态度好习惯,比才艺知识更意义深远。对一些教育方法,我们要辩证的去看,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穷养儿,富养女”,有些人就奔着“穷养”和“富养”去了,其实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其目的都是让孩子精神上得到富足,如果一味穷养养成了吝啬龌龊的毛病,一味富养养成了浪费放纵的毛病,那才是刻舟求剑,令人叹息。
第三个问题:教孩子应该有什么态度?严慈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通的。父母职能不同,有严父慈母之说,有“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之说,还有个有趣的比喻,说父亲是如来,母亲是观音,如来严格,必须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观音慈悲,无条件的爱,随时显化救苦救难。其实,不管是严父慈母,还是慈母严父,都要配合好,不能推到一个人身上。一个人很难兼顾两者,因为当你想着慈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就放纵许多,当你想着严的时候,又常常不免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必须努力调和,达到内慈外严的境界才好。老师必须既是慈母又是严父,不过老师可能更侧重严,严师出高徒,严本就是一种慈,而慈不是严。
第三个问题:比较具体的手段有那些?奖励和惩罚,批评和表扬等。奖励和惩罚是有技巧的,不需要奖励的时候不能奖励,尤其是孩子自己该做的事,奖励最好是感情和精神上的,物质奖励是下策,奖也要奖些有意义的物品。惩罚不要谈之色变,也是有很多技巧,网上介绍的也很详尽,适当的体罚也是可以的,五六岁以后要减少,十二三岁以后往往适得其反,就可以取消了。有的父母认为惩罚是不对的,相信交流讲道理解决一切,可能有的孩子行,有的效果却很糟糕,坏习惯迟迟不得解决,孩子的谎话和理由却越来越多,在此推荐兰海《超级育儿师》的视频,里面有针对问题孩子的各种方法。老师教育学生一样的,道理一定要讲,但反复讲无效,就要惩罚,因为孩子自制力差,对道理感受不深,往往想都不想就犯错了,所以要以惩罚让其增加印象,但惩罚要恰当。
批评和表扬也是奖惩的一种,很多家长因为受“赏识教育”的影响,忽略了“挫折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味的漫天赞美,也是不合适的。有的家长不擅长夸,夸不好就是虚伪,有的孩子一夸就骄傲,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夸。再一个夸得多了往往也就麻木了,更严重的是,给孩子构造了一个梦境,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接受不了甚至不接受外界的批评,于是父母面前是个乖宝贝,到外面就人人嫌弃,只能破罐破摔,这不是常有的事吗?所以该表扬表扬,该批评的批评才是正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