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骗孩子是个常见现象
2012年,《国际心理学期刊》有一项针对美国和中国父母对孩子善意谎言情况的调查,负责人为美国加州的心理学家Gail Heyman。调查结果发现,美国父母善意谎言的比例为84%,而中国父母的比例达到了98%。
中国父母似乎更喜欢用一些善意谎言来让孩子去面对挫折或者妥协。比如说:
我们这次只是去看医生,不打针;
如果你不多吃青菜,就不能长高,其他小朋友就会欺负你;
面对阻止自己上班的孩子,我们会说:妈妈去拿点东西,一会就回来,然后消失不见;
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我们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我们能够更快捷、更省事地处理孩子的情绪。
2、被父母欺骗是什么感受?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被父母欺骗是什么感受?
用户23333:
我也想成为一个重视家庭重视亲人的人,可是当我每次都想放下一切的戒备去信任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迫使我继续并加强我的戒备。我感到痛苦,又没有办法。
用户SamSam5:
对生活缺少期望,也对自己不行守承诺不以为然。小时候总是相信父母的谎言,发现根本实现不了,也没有得到道歉解释,长大了觉得承诺也就那么回事儿,成人觉得不就是小事一件吗?何必那么认真,正是这种不认真,孩子长大了也不认真对待自己带承诺。这种得过且过,最终也就成了性格里的缺陷。
不要小看这一个个小小的谎言,它影响的可能是孩子往后的人生轨迹。
3、被对待的方式,是今后人生的一个缩影
H在他大概三岁左右,因为爸爸和弟弟都生病了,妈妈太忙,照顾不过来,就决定把他送到外婆家住一段时间。
头一天晚上,妈妈跟他说,你先睡觉,等明天醒来,妈妈做你最爱吃的小糕点。可是第二天醒来,妈妈却不见了。
H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时候走的,他也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他只记得,那时候,他坐在门口哭了整整三天。那一刻他觉得被妈妈抛弃了。
从此以后,H对于别人离开自己,都会有一种恐惧。以至于,对于一些分别的场面,他从来不参加,如果一定要参加,也会表现得很冷漠。这个人对H越重要,H就会越表现得越不在乎,它无法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表达出来。因为,这种分离的感觉总会让他回到三岁那年被妈妈抛弃的那个恐惧当中,他害怕再次体验到这种感觉。
无法很好的分离,也就无法让人更好的亲近。因为越亲密的关系,越让我们时刻防备着被抛弃的恐慌。一旦我们联系不上他们,一时找不到他们,就们也会再次掉入这种感觉中,从而严重影响我们的情感生活和亲密关系。
4、再善意的谎言,不如坦诚的告知
如果H的妈妈能告诉H真正的原因,并告诉他:妈妈会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会回来接他。可能H也会哭闹,也会阻拦,但也许心里不会有失去妈妈、被抛弃的恐慌。因为他知道,妈妈在那一天就会回来接他,妈妈依然很爱着他。
孩子的接受能力往往比我们想像的强。有时候,坦诚的告知反而可以让孩子更加安心地对待他所面对的事情。而那些谎言拆穿时被欺骗的感受更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女儿从小打疫苗,我们从没跟她说过:打针是不是痛的,或者我们只是去看一下,不打针类似的话。我们会跟她说:打针是会有些痛的,如果你想哭,就哭出来,没关系的。
现在女儿三岁了,对于打针这件事情十分从容,也很少会因为打针而哭泣。
有时候,是我们把自己想像和惧怕的事情放在孩子身上。然后用我们认为快捷、有效的方式来处理它们。说谎很容易,弥补却很难。
任何的快,都要付出代价。成长没有快进键。切勿随意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