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界石出发,步行半小时可到达暗滩。
但一路都是公路,渝黔盐茶古道这一段都埋在水泥路下。
途中碰见的一位农妇告诉我,这一段路从她记事起就是公路了,她今年已经50多岁了。
“你一直顺着公路走,下了那个长下坡就是暗滩了。”
但走公路跟走青石板路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一路有很多大货车,路也不太宽,一辆大车过后,灰头土脸几乎不可避免。
想念有青石板路可走的日子。
(一)
暗滩有一座桥。
当地人叫它“暗滩桥”,桥下有一条小河。
但它并不叫暗滩,而是叫做雁滩河。
这里是花溪河的上游,水质较清,但也说不上干净,因为附近有好几家乡镇加工厂,轰隆隆的机器撞击声此起彼伏。公路边立着一块公示牌,上面写着:“保护花溪河源头环境公示牌”。
花溪河曾是巴南有名的漂亮河流,河水清澈,水深可达10米,是两岸居民的直接饮用水源。两旁时有鲜花盛开,花瓣落入溪中,顺水而流,宛若花潭,故得名“花溪”,堪称妙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众多乡镇企业蜂拥而起,沿岸陆陆续续建立大小数百上千的工厂和小型作坊,各种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花溪河沦为有名的黑水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
白天鹅惨变丑小鸭!
后来,政府投入巨资,大力进行治理,局部河段好转了很多,但整体仍不乐观。
我在“花木世界”看到的那段“梦里水乡”,完全就是一个另类,或者算是花溪河改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了。
暗滩是花溪河的上游,河水相对算是清澈了,两旁有茂盛的竹林,景色秀丽。
我到达雁滩河边时,正好有一群鸭子在河边喝水,边喝边嘎嘎地叫,使我不禁想起那句盐茶古道民谣来:“鸭子过河是-暗滩”。
在我想象中,暗滩应该是个暗流汹涌,险滩密布的地方,可现场看到的却是一条温柔的小溪。呵呵,可见想象大都不靠谱!
过桥后,公路分成两条,左边一条是到公平镇,也是盐茶古道下一个驿站。右边一条是暗滩与海棠村交界的地方。
我决定往右走一下试试。
(二)
这是一条乡村公路,两边是农田。
远处就是雁滩河,河边还有几束桃花和李花开着,姹紫嫣红的。
现在正是玉米开始成熟的季节,一个个成形的苞谷挂满田间,令人心生喜悦。
但公路上不时有大货车呼啸而过,卷起漫天的灰尘。
走出几百米,路边出现一座养老院,叫“界石镇雁滩老年公寓”,而它对面的斜坡上有另一座养老院,叫“界石镇敬老院”。
一位穿着土黄色衬衣,满头白发的老年人从马路远处跚跚而来。
我便向他打听盐茶古道的消息。
老人姓侯,今年85岁,就住在旁边的界石镇敬老院。
据他回忆,以前的马帮道应该不是经过暗滩桥这面,而是距离这里几里远的地方,当时人们叫做“中大道”。后来,暗滩桥修好后才改了道。
“别看现在这座暗滩桥有点新,其实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只不过在它上面重新铺了水泥路面,外表也进行了重修……不过,马帮的事情太遥远了,这里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
可能见我面善,侯大爷邀我到他们敬老院转转。
我嘴上说“这样不好吧!”脚下却不由跟着侯大爷往他们敬老院而去。
界石镇敬老院位于公路边的一个斜坡上。
大门的墙上还贴着一块白色牌子,上面写着:“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基地”。
门口坐了七八位老人,其中几位正在打牌。见我和侯大爷进来,我还背着相机,都惊诧地望着我们。
这是一幢三合围的小院,两楼一底,干净整洁。
墙上有敬老院的介绍,原来该福利院建于1981年,2008年在中华慈善会和巴南慈善会的捐助下进行了扩建,共有居民住房85间,现住有五保老人53人,工作人员4人。
而介绍里面所说的“五保”老人,指的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是政府针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老人和残疾人而设立的。
侯大爷说:他住在这里吃穿都不用愁,有一位专门的女护工为他们做饭,每天有固定的开饭时间。他们食堂还喂了30多头猪,吃的猪肉都是自家的。经常有学生和志愿者过来服务,帮他们做清洁、理发等。
“还是很感激共产党!感激社会的好心人!”
另一位姓李的老大爷,今年77岁,上来热情地握住我的手,要求带我去看他住的地方。我便随他上了二楼,去参观他的房间。
这是一间有两个铺位的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里面的衣柜都是敬老院统一配好的,有新装的消防喷淋系统,看起来简单整洁。李大爷说这个房间现在是他一个人住,对面铺的老人去年走了(注:去世了),现在也没有安排新的人进来,住在这里还是很方便,他很知足。
此时,正是中午时分,阳光撒进这座安静的院子,暖暖的光雾在一些屋檐间弥漫着,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
嗯,属于敬老院的闲散时光。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探访盐茶古道的我会走进一家敬老院,邂逅一些仿佛属于另一世界的老人们,度过了一个安静的上午……
下楼后,楼下食堂前面已经围了几个老人,侯大爷和李大爷说他们要开午餐了,邀请我一同用餐。我想了想,还是算了。
真不好意思再打扰他们。
这时,旁边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年人正准备出门去,老人姓姜,今年75岁。他说自己年轻时落下残疾,已经在敬老院住了50多年了,搬了好几个敬老院,现在已搬到对面的“界石镇雁滩老年公寓”,刚才是到这边来串门,现在正准备回去吃饭。旁边一位中年妇女(估计是工作人员)抵黄道:“还不是年轻时嫖娼染的祸!”
姜大爷听了这话,面红耳赤道:“别听她胡说,她乱说的~~”
然后,他一个人一瘸一拐地出了铁门,走向对面的养老公寓。
(三)
从界石镇敬老院出来,突然觉得很欣慰。
这些老有所养的老人其实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人,但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试金石,考验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和良心,因为他们的未来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未来。
每一个人都终将老去。
就像古老的渝黔盐茶古道,已经看不清它的来时路。
但它还在,还隐约存在,沿途居民的生活仍将继续。
每一年,这里雁滩河岸的桃花、李花仍然会开。
一样的姹紫嫣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