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变通的学问 ▏闲说《论语》学而篇12

变通的学问 ▏闲说《论语》学而篇12

作者: 醉酒望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22:43 被阅读0次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信就是不欺,义者宜也,就是合宜的意思。说的很明白,信是要接近于义的,不能和义画等号的。为什么呢?信可是诺言啊,诺言是不易变的,但这个“义”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说信只能近于义。

言可复也。“复”要理解为验证,我只是说了,还没做呢,现在要去做,去履行诺言,这叫言可复。但问题出来了,俗语云:“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事态逆袭,已经不那么合乎“义”了,但又考虑到“信”,为了颜面也不得不醒着头皮去做,但人人要是都照这个标准行事,我们活着岂不的很悲催?怎不闻: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乎!所以说 ,承诺他人是要谨慎的,前面我们也说过“谨而信”,要谨慎的想清楚这事情合不合时宜,要接近于“义”,才能言可复,才能去践行。

当然文化也总是有延展的,儒家讲“义”是合乎时宜。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大众眼中,墨子的侠义精神更有广泛的基础,有道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是就出手!”为挚友两肋插刀,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这些又是另外层面的了,我们要区分开来看。

恭近于礼,这恭敬可是好东西啊,但好东西要用对地方才能体现其与众不同,礼我们在前面重点说了,礼的要求是很微妙的,多一点则谄媚,少一点则轻蔑,所以恭敬也是要接近礼的标准,不造作,不敷衍,这样才能远耻辱也。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君子的入门课,就是变通,要学会审时度势,说话要近于实际,举止要近于真诚。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又是个千古疑案,不妨先看看先贤们的说法。

孔安国: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也。

朱熹: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辜鸿铭:同那些值得交往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去信赖朋友。

钱穆: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我看了先贤们的翻译真是诘屈聱牙,还是觉得牵强模糊,当然我们还可以看看当代大贤的见解。

如李零先生认为:“‘因’,读为姻。古代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就是‘宗’。其次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就是‘因’。前者也叫内亲、内宗,后者也叫外亲、外宗。孔子的意思是,姥姥、舅舅家,虽然比不上爷爷家,但如果不失亲近,也等于宗”。《丧家狗——我说〈论语〉》

李先生的婚姻说很大胆,从语法,和全文的逻辑结构都可以说的通,但大胆的说法需要时间来让人来接受。

鄙人才疏学浅,也只能综合众人之长,回归传统,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交代。

“因”解释为凭借、依靠,“因不失其亲“是说依靠着,能不错失可亲的人(有才德的人),必定前文也讲到泛爱众而亲仁,“宗”当做效法讲,“亦可宗也”说这个人是值得效法的。

学而篇十三章我们意译为:

有子说:诺言要在正确的范围内做出承诺,这样才能信守诺言。

举止态度是发自内心的诚意且没有造作,这样才可以远离非议。

依靠着有才德的人,亲近、学习,能做到这样,这个人就值得效法了。

相关文章

  • 变通的学问 ▏闲说《论语》学而篇12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信就是不欺,义者宜也,就是合...

  • 论语:自我意识与行为的反省

    《论语》学而篇(学什么?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问。) 1、白话:孔子说:学问要时时刻刻修正不合理,岂能没有心得于心中?...

  • 学论语学而篇1-16(6/100天)

    学论语1.1-1.3学而篇(1/100天) 学论语1.4-1.6学而篇(2/100天) 学论语1.7-1.9学而篇...

  • 《论语解悟》学而 第一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学而 第二章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从内容上看是孔子学问的根本主张,朱子称它是入道之...

  • 远古的乐章 ▏ 闲说《论语》学而篇1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在中国一...

  • 《论语》学而篇1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

  • 《论语》学而篇12

    【原文】 有子①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②,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相人的学问/闲说《论语》为政篇22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庾哉?” 相术在中国怎么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古言说的好:有心无相...

  • 学习是一种认知

    《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学而篇》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论语》将学习放在一个极其重要...

  • 《论语别裁》56(述而)|继承与创新

    《论语·述而》第七,相当于是《学而》这一篇的注解,并且连带发挥前面六篇的内涵,引申了学问之道。述,即叙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变通的学问 ▏闲说《论语》学而篇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cw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