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笑集每天300字哲思
远古的乐章 ▏ 闲说《论语》学而篇11

远古的乐章 ▏ 闲说《论语》学而篇11

作者: 醉酒望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22:43 被阅读32次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在中国一直是庄重严肃的话题,这些“繁文缛节”百年以来,渐渐与人疏远,与之对应的现代中国人更加向往自由而厌恶束缚。但在2500多年前,礼制却是一批社会精英份子所向往的乌托邦。

礼之用,和为贵。“礼”似乎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这种美好需要内心的恭敬。“和”代表着融洽、中和,你也可以说它是和谐,但它的前提是从容不迫,自然而然的,必定走心方显可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礼有它的艺术性,艺术以自然美最为珍贵。但艺术是人为创造性的东西,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不是天生的,是造化自然的结果。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时候顺其自然,什么时候要不受制于自然了,美好的事物都是有其原则的。先贤们认为礼是美好的,因为这是内心真诚的自然流露。

小大由之。一切大小事大事,都以和谐、恰当这个目标去践行。

有所不行。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必定人心难测。

知和而和。知道“和”是个好东西,能给人好的印象,所以拼命造作,为了和谐而和谐,为了艺术而艺术,不以礼节之,虚伪的礼,过度的礼,亦不可行也,这样是离道愈来愈远了啊!

先贤所追求的礼仪,不是虚伪的惯例,交际礼节中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深深的扎根于人性之中,是让人觉得诗意且美好的事物。

我们可以回想下夫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不堪,孔子告诫世人不要抛弃我们的文明,他坚信在一个正确文明的引导之下,人民可以有真正的美好生活。但人生总是有限的,他也知道他的梦想遥不可及了,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他明白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好他这一理想国的蓝图,以便后人重建。

他对固有的经典进行新的集成、新的解释,期望恢复先人的礼制,他希望每个生活在这种制度之下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并且能够在这个恰当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生命中的本我。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有等级的制度,但这种制度中个体上的价值是平等的,在上的不会欺凌在下的,在下的毫不羡慕在上的,每个人无论大小,地位高低都按礼来节制自己的生活,各安其份,各尽职守,如一曲乐章,和谐而美妙。

学而篇第十二章我们意译为:

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和谐、融洽,但和谐的根本在顺于人心。

先贤的准则,认为礼是很美好的,无论小事大事,都以恰当的标准去践行。

但也有行不通的,为了和谐去和谐,失去自然的心意,这也就行不通了。

相关文章

  • 远古的乐章 ▏ 闲说《论语》学而篇1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在中国一...

  • 学论语学而篇1-16(6/100天)

    学论语1.1-1.3学而篇(1/100天) 学论语1.4-1.6学而篇(2/100天) 学论语1.7-1.9学而篇...

  • 孝、礼、义最好的做人准则

    带着家人一起手抄《论语》第2天: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11——16节 这几节被归为“学而篇”里,主要讲的还是“孝、...

  • 变通的学问 ▏闲说《论语》学而篇12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信就是不欺,义者宜也,就是合...

  • 《论语》学而篇1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直以来...

  • 《论语》学而篇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观其行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 学习是一种认知

    《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学而篇》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论语》将学习放在一个极其重要...

  • 闲说《论语》学而篇之二君子之道

    学问是自己修来的,知不知在人,但平凡之人不能知,我何怒之有? 君子求学至此,可以说是成仁至德了。有志者能做...

  • 闲说《论语》学而篇之四勇敢的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听的漂亮的。令:善也。“言”当然就是言语。但这“色”可不是美色,是指神情、态度...

  • 闲说《论语》学而篇之七 交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怎么讲,老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古的乐章 ▏ 闲说《论语》学而篇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lv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