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5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伶牙俐齿、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不好说。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谈、辩论。”孔子说:“何必一定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会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感悟】
我们读书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去猜想还原他当时的情形。比如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个感觉是: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而人们心目中的善良人,往往是口中不善言谈,心地善良。当与人冲突的时候,他们就比不过那些心有城府,善用手段心机,伶牙俐齿的人。所以才会有人向圣人提出前面的那一句话。
孔子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他认为仁慈之心必须要有,同时他也指出,口才好有没有仁德他不知道,但是伶牙俐齿,也会有后遗症,那就是如果没有仁慈之心,而只以口才压人,是非常容易招致别人的怨恨。有仁慈之心的人,是处处从大局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这样心地的人,怎么会用自己的言辞让别人尴尬呢?所以孔子再次强调为什么要用“佞”,即能言善辩,有口才呢。这就是孔子的高瞻远瞩,看到了内心的仁德和口才,两者之间的重要性,认为内心的仁德是第一位的,口才是第二位的,如果只重视口才,不重视仁德,是容易遭人怨恨的,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这就是人情世故,也可以说它从侧面肯定了冉雍的处世智慧,也回答了大部分人的疑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