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重构经济学》授课笔记

作者: 张明_专注理论经济学研究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7:22 被阅读52次

为能将《重构经济学: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PDF:https://pan.baidu.com/s/1VfHsY6R0D7BgH7y_O8jr4g)的内容,压缩在两小时内讲授,只能紧紧抓住主干,略去枝叶。 

所谓主干: 一、储蓄与投资及其平衡,解决一轮一轮再生产前后衔接运行问题。 二、从简单再生产导出总体经济的折旧投资。 三、由最小利息得出总是不断增长的利息支付。 四、经济体系平衡时的渐近稳定性质。 五、总投资资本(含折旧投资)与实物资本之比,即资产杠杆比的形成与攀升。 六、明斯基时刻经济总崩溃的表现。 七、萧条时期,经济去杠杆导致再生产条件的质变。 

阅读此短文(14000字左右),希望诸位能梗概了解经济周期运行理论。 如有希望和要求,可加为微信好友交流,也可用邮件联系。 (微信个人号:zhangming1954;电子邮箱:zhangming1954@163.com) 

一、前言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传统社会生产力不够强大,总是不够富裕,但现代社会却有称为富饶中贫困的诡异现象。(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定之后,基本上每若干年会发生一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厉害的如1929年经济大危机、2008年金融海啸,温和一点的如以及大致十年一次的经济周期)

当前研究经济,最重要的是研究经济周期。一个经济理论的试金石,就看能不能自圆其说地解释经济周期的成因。

到目前广为人们传授的经济理论,或者说较为成熟有说服力的理论,大致有如下几种:

1.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自行产生需求)。

2.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由于消费不足和资本回报不足,经济状态长期停留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而经济的发展,靠资本家的血性冲动)。

3.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自行地产生周期。解释原因,有一个自然利率水平,经济运行会围绕它上下波动)。

4.明斯基的融资投资周期理论(对冲性融资、投机性融资、庞氏性融资)。

5.达里奥(Ray Dalio)的生产和债务周期危机。

图1

人们提出的各种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还有盲人摸象的含义。它肯定是象的一部分,但不会是象的全部。对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说,应该能够合百家之长处,补百家的短板,同时容纳新的“黑天鹅”,让人觉得理论体系摸到了全象。当然一个时期以后,人们又会判断新理论也只是新的盲人摸象,认识世界就是这样不断前进。我觉得已经摸到了全象,但也可能仅是象的一部分。

所以将这些年来的对经济的研究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需求供给曲线和两个“石蹬”

经济学中有个最最重要的基础——需求与供给及其平衡。

图2

把它的两个派生概念作为我们登山路上左右双脚踩踏的两排“石蹬”。

“左”石蹬是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与供给及其平衡。这个概念在经济中解决的是即时态的运行问题。

“右”石蹬是储蓄与投资及其平衡。这个概念在经济中解决的是历时态的运行问题。

三. 利息理论

我们先研究“右”石蹬问题,即解决储蓄与投资及其平衡,及利息的来源。

为了便于叙述和易于理解利息的本质,我们不妨选用粮食这种农产品来说明。

从性质上来说,粮食富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于一身而成为其特色。它本身是一种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是一种可以消费的产品,但为了今后的消费,节制目前的消费,粮食还可以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到下一个周期的先种后收的生产过程中去,以期来年的收成不但能够补偿,甚至能够获得净利。

身处荒岛的鲁滨逊,他于某年的收成是n0,消费也是n0。他自产自销,画出的他自己一个人对粮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为真正说明利息的来源,我们还必须转用负熵的说法。

每一个生命体,包括人类,都是一个远离热力学平衡区域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负熵流以抵御生命体内产生正熵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新陈代谢。

人类的消费是摄入负熵,而人类的生产必须劳动,也就是付出负熵,向劳动手段付出负熵。

鲁滨逊在消费粮食中获得负熵的多少,就应是图4中所示的——需求曲线下方、直角坐标系纵横两条坐标轴,以及标示消费粮食数量e竖线所围起来的面积,即图中带阴影四边形的面积。

图4

而在生产粮食的劳动过程中,他向劳动手段所付出的负熵多少,则是图5中供给曲线下方和纵横两条坐标轴,以及标示生产粮食数量e竖线所围起来的面积,即图中带阴影四边形的面积。

图5

把图4的阴影面积(消费中摄入的负熵)减去图5的阴影面积(生产时付出的负熵),得到图6的三角阴影面积,就是鲁滨逊某个生产消费循环后的净负熵。享用着这些“剩余”的净负熵,鲁滨逊就可以从事诸如科学艺术文化等等其他的非生产性活动。

图6

而从图6观察,为生产而付出的负熵边际输出,当与从消费获得的负熵边际摄入,两者相等时,他摄入了最大量的净负熵,且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点E就位于图中P0横线上。

孙彬禄僻居在另一处自己的岛屿上生产和消费粮食。如果没有粮食的借和还,处于相似于图6一样的平衡。

孙彬禄打听到鲁滨逊的种子特别好,所以不畏天水一方,总是头年从他那儿借得粮食作为种植的种子,于来年归还他收获的粮食。只要还的粮食比借得种子多,鲁滨逊何乐而不为呢?但当归还他的粮食与借出种子相等时,鲁滨逊就会拒绝孙彬禄借种子的请求。

观察图7,如没有孙彬禄的种子借还,因鲁滨逊与其他人不发生关系,他的生产消费平衡点在E,生产了数量e的粮食供自己消费。他获得的净负熵就是交于E点处供给需求两条曲线与纵轴所围成的面积。

图7

而有了孙彬禄的借还,鲁滨逊的生产与消费数量就起了变化。头年时,鲁滨逊生产的粮食数量是b,而自己消费了的粮食数量是a。当然是为了获得最多量的净负熵,所以他应使生产时边际输出负熵与消费中边际摄入负熵两者的数值相等,其边际数值应与图中上面“头年边际负熵水平”横线相对应。

而b-a那部分数量的粮食借给了孙彬禄作为种子。

来年,鲁滨逊生产的粮食数量是a,加上从孙彬禄还回的粮食b-a,他的粮食消费总量是b。当然,还是为了获得最多量净负熵摄入的缘故,他还是将生产中输出的边际负熵数量调整到与消费时边际摄入负熵数值相持平的水平,其边际数值应与图中下面“来年边际负熵水平”横线相对应。

由图7可明显地看出,头年平衡时摄入输出边际负熵数值,要比来年平衡时高出一截。正因为这两年的边际负熵数值水平的高低不等,使得鲁滨逊损失了图中两块阴影三角形面积所示的净负熵摄入。

为了比较,我们画出当没有借还行为发生,鲁滨逊在这两年净负熵摄入总和图形,和发生了借还行为的这两年净负熵摄入总和图形(图8)。

图8

将图8的(a)与(b)的净负熵摄入总量面积进行对照,不难发现,(b)表达的净负熵数量要比(a)表达的少了两块阴影三角形面积。这两块三角形也就是于图7平衡点E两侧带阴影的三角形。

由此可见,鲁滨逊由于发生粮食借还行为,净负熵摄入总量明显地少于没有借还行为时的总量。

从净负熵摄入角度观察,粮食等量借还明摆是一种吃亏行为。

只有什么情况下他才愿意借给孙彬禄一部分粮食作为种子呢?很明显,只有孙彬禄还回的粮食数量比借出的还要多一些才有可能。从这些多还的粮食中,当鲁滨逊摄入的净负熵能够补偿图7中两个阴影三角形的亏空,达到与不发生借还行为相等时。

如果把种子看作是资本品,返回资本品与提供的资本品两者比值要求大于1,这是由负熵分析法得到的资本品的本身特征。

而它就是利息的来源!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孙彬禄需要从鲁滨逊处借多少数量的粮食作为种子,而鲁滨逊又愿意借出多少粮食给孙彬禄作为种子。

图9就分析了借还粮食数量与净负熵摄入数值不变的关系。图中显示,鲁滨逊借出了b-a数量的粮食,孙彬禄必须归还d-c数量的粮食才能保持净负熵摄入数量不变。这是因为,E点左右两侧的亏空三角形面积,必须以生产曲线O之下夹于ca之间的四边形面积,加上消费曲线I之下夹于bd之间的两个四边形面积之和来予以补偿。从图中看出,cd线段无论如何都长于ab线段,这就是说还的比借的多,还借比大于1。

图9

不断地变动图9中的借出粮食数量,由净负熵摄入数量不变要求,可以决定一系列的归还粮食数量。

显然,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增加,三角形不断地向两侧扩展,增加最后一份借出粮食带来的亏空就越来越大,即借粮食时,边际亏空不断地增加。

还粮食时,位于两个补偿四边形上部的I和O边际曲线都不断地向低处倾斜,也即,增加最后一份粮食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小。

欲使净负熵摄入值不变,惟一的办法就是还借比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为了更明确地了解借还粮食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还借比)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图9的两条边际负熵曲线I和O变形。

以E点贴在垂直轴上,两条曲线以E点为分界,进行水平方向的相加,得到了如图10(a)所示的上下两条边际曲线。每一个借出的粮食数量都对应着一个归还粮食数量,以保证净负熵摄入总量不变。在(a)中,借出粮食而负熵亏空的三角形面积,与归还粮食负熵得以补偿的四边形面积应该相等。

图10

亏空与补偿两面积相等时的借还粮食的数量关系,可得到了两条曲线,一条是净负熵亏空数额曲线,另一条是净负熵补偿数额曲线,被画于图10(b)中,横轴是借还粮食数量,竖轴是亏空补偿净负熵数额的多少。

确定借还粮食绝对数量关系可以这样求得:取任意一个净负熵亏空或补偿值,作出该值的水平线,此线与净负熵亏空曲线的交点对应着借出粮食以作种子的数量,而与净负熵补偿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必须归还粮食数量的多少。

把以上借还绝对粮食数量关系改成相对的比值,就是还借比。将还借比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大小而变化的趋势画于图10的(c),得到了一条不断向上翘的曲线,说明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增长,还借比不断提高。

图10(c)所示的还借比曲线,就是鲁滨逊提供种子给孙彬禄的供给曲线。沿着这条曲线运动的任何借还活动,对鲁滨逊来说,才不至于吃亏。

那么,孙彬禄的需求曲线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种子作为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曲线。一般来说,它是一条逐渐递减向下倾斜的曲线。

图11画出的那条边际产品率曲线,它的含义是收获粮食数量与播种种子数量之比值。由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刻决定了鲁滨逊借出的种子数量,也决定了孙彬禄播种的种子数量。小于曲线交点E的种子播种量,还有生产潜力好挖,更多种子投入可使孙彬禄获得更多粮食产出。多于E点的种子播种量,按还借比曲线的要求归还粮食,则要挤占孙彬禄的粮食收获量。只有在E点处,两种相反力量刚好处于平衡而互相抵消。

图11

最后增加一点说明,我们这儿假设是仅有一个鲁滨逊。孙彬禄需要的种子都得向他借。对鲁滨逊来说,种子借还绝对数量很大,他的还借比就被抬得很高。所以单人还借比曲线也可称为种子垄断供给曲线。

如果有着许许多多个鲁滨逊,孙彬禄向任一个鲁滨逊借的种子数量都不多,还借比就不会抬得太高。所以图11另外画出一条多人还借比曲线。由这条还借比曲线与边际产品率曲线相交点E′,所决定的播种种子数量较E点为多。因而,孙彬禄的粮食收获量也就更多,其增多的部分,由图中的1-E-E′三点形成的曲边三角形表示。然而,多个鲁滨逊也并没有吃亏。我们把多人还借比曲线称作是完全竞争的种子供给曲线。

以上是就一个特例得到结论,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某一年,鲁滨逊嘱孙彬禄不必每年费力费劲,用船载多量的粮食来回奔波,只要每年付给他增多的粮食数量,作为他用种子向孙彬禄投资的报酬收益。从此之后,孙彬禄每年只在秋天向鲁滨逊付上一部分的粮食,数量恰为鲁滨逊先期借给种子数量的r倍。r一般为一个小于1的比例数。

这样,鲁滨逊的一笔一次性的粮食投入,换回了他年年岁岁的不断回报。这也就是说,一个目前应当被消费掉粮食的节约或者减少,可以换回来一笔永久性的粮食收入。这种被他人使用的资本品,因所有权的缘故,每单位时间可获得的报酬,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租金。如果用货币投资来表示,就是利息了。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鲁滨逊当年的一次一笔性的投入,从而换取了年年岁岁的利息收入。但当他需要的时候,又如何从流量形式的利息收入变换成一次性的回报,以便他进行现时的消费?

但用复利公式可以将之变成一个当年一次性收入。

如已知,一年后粮食与当年前粮食的比值是106%。于是就得到了将来的流量收入6000kg相当于当年的一次性收入是:

6000+6000×(100/106)+6000×(100/106)^2+…

=6000×[1+(100/106)+(100/106)^2+…]

=6000×[1/(1-100/106)]

=6000×(106/6)

=106000=6000+100000

前面的6000kg是今年粮食的流量收入,而后面的100000kg是将来所有年份的流量收入折合成今年的一次性粮食收入。

至此,我们应该彻底明白消费品在时间“隧道”中如何得以保值的机理了。从负熵角度看保值,消费品必须先变成资本品,形成劳动手段,经过生产,变多后产品中内蕴的负熵起码得与原来提供的消费品一样多才算保值。而增多部分可用利息作为报酬付给资本提供者,并在需要的时候,资本提供者可用复利计算的方式,把永久性的流量回报兑现成一次性的当前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兑现方还有一个承接方,承接方将得到将来永久性的流量回报。这样的不断接力,可以让人们以“终生”为周期来制定他们的收入与支出计划得以可行,当然回报的流量利息永续也就意味着已经投入的资本永续。

最终最重要的结论,就是资本报酬利息,有一个最小的利息值,少于它,人们就不会投资了。人们不投资在而积存起来的货币,经济界有个名词,叫做“流动性陷阱”。

这就是文前所述“右”石蹬。它是经济周期理论最重要的基础。这个“右”石蹬在现有的所有经济理论都没有得到证明。我也无法从目前的广为人知的理论中推导出,所以不得不引入负熵的概念,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证明。

四、简单再生产

下面我们转入左“石蹬”,即最终消费品的供需与平衡。

有一种生产叫简单再生产,因为考虑因素比较少,分析它最是方便。简单再生产的特征是生产规模不变,去年产多少,今年也是产多少,明年还是产多少。

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般抽象成两种——劳动和资本。在简单再生产循环中,资本的作用就是维持原来的生产能力,这样用途的资本一般称为折旧资本,简称折旧。

折旧资本,对于折旧资本所有者,从最基本最终极的要求来说,无非就是获得最终消费品,比如粮食或者棉花。但是如果折旧资本所有者,拿走了最终消费品,则下一个生产循环,就没有折旧投入,简单再生产变成了缩小再生产。所以,资本所有者就不获得最终的消费品。

对应折旧这部分消费品的最终获得者是谁?是那些厂房设备折旧成本项目的生产要素费用,一般来说是工资。

非常重要:在厂商那里,折旧投资没有对应的实物,它们被消耗掉了。但在账面上,它们记在折旧投资所有者的名下。

在第二轮简单再生产中,还必须有新的折旧资本投入,进行同一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往复,年年岁岁均可如此。

应该意识到,在进行以上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因为折旧所有者像鲁滨逊一样,不仅应该得到原来的投入(虽然他不拿,但记在他的名下),而且主观还期望有一个叫利息的新增回报。

五. 扩大再生产

下图是扩大再生产中,资本投入与资本报酬的关系。

图12

在图12中,上一周期结束后的产品累积(转化为折旧),加上新的投资,合成了这一轮的投资总额。新增的超过折旧的净投资,会用于购买新的厂房、设备、机器,并且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厂商们就会雇用更多的工人,等等,它们的合力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结果当然生产了更多的最终产品。总之,由于有了超过折旧的新投资进入,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追加投入,行业就不再是原来的简单再生产了,而是转变成扩大再生产。

通过生产过程,获得了“投资报酬收入”,其大小显示为右侧的整个竖条上。

既然生产了更多的最终消费产品,那就要看看对它们如何进行支配了。

按照“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劳动者获得了他们应得的那些产品,资本者也获得了他们应得的那些产品。

这一轮“投资报酬收入”,可以分成四个用途:

一是折旧。对应于此轮扩大后再生产的产出水平,仍然需要折旧资本来维护,这在图中以折旧来标示。值得注意的是,这轮折旧比之上一轮折旧的数值必须增加一些,其增加的部分对应于新增产能的维护。

二是净投资。扣除折旧后的其余收入,还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当然可以用于再投资,即是超过折旧的净投资。

折旧和净投资两者加总形成了新一轮的投资总额。

三是新增消费。收入还有一部分可用于消费。

四是利息。投资报酬收入中最后一部分被用于支付储蓄者预先期望的报酬——利息。

值得注意的是,四部分中,折旧是“刚需”,不能减一丝一毫。利息也是“刚需”,因为没有利息,不可能产生投资行为。

剩下的就是净投资和新增消费,这两者可以“此增彼减”。

一般来说,人们最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一部分用于净投资,剩下一部分用于新增消费。这种“生产消费两不误”的做法也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不断循环的结果,一方面是行业的生产产能持续扩大,另一方面是用于消费产品不断增加,还有一方面,就是用于折旧的那块投资也不断膨胀。

六、折旧曲线和利息曲线形成“夹河大堤”

如果我们把图12表示扩大再生产的持续循环情形用图形来表示的话,就得到图13的模样。

图13

这张图清晰地表达该行业随时间的流逝,投资报酬收入,以及它被分为净投资、折旧、新增消费和利息的变动趋势。我们还可以把图13的各种关系转换画成图14那样来表示。

图14

横坐标的某个值,表示上一轮生产结束后,由先前投入的全部资本获得的报酬收入,相当于图12中右边的那条竖条。

它的大小经过图中45°直线的折转,被等值地映射到纵坐标上。纵坐标表示从事下一轮生产前,先前投入获得的全部资本报酬收入被分成的四种用途。按图中自上向下的排列,分别是折旧、净投资、新增消费,以及利息。

随着新增净投资的进入,生产规模的扩大,折旧投资也不断膨胀,所以在图14中,折旧那条线显示成与45°直线的距离不断增大,形成一条不断转向下沉的曲线。

而利息随着持续不断投资的进入,其支付数额也不断增加,在图14中,它距离水平轴的高度不断升高,呈现为一条不断昂头的曲线

图14中的折旧曲线和利息曲线,就是约束净投资和新增消费的两条“夹河大堤”,人们驾驶的“航船”只能在它们之间这块“水域”中“航行”时,才能自由地决定净投资和新增消费的绝对数量和相对大小。

七. 加入消费

以上进行分析的框架,有意忽略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劳动,以及它的报酬——工资,对行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不过,将之纳入分析框架是轻而易举的事。

把图17所示坐标系的两条坐标轴分别顺势往下和往左延伸,水平轴上的点表示“自食其力”者们因提供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垂直点表示由他们消费支出的数量。由入等于出决定他们生产与消费的交点总位于45°的延长直线上(见图15)。

图15

现在,图15水平轴是该行业一轮生产后的总产值,由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组成,这也是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总收入。而垂直轴总支出,也就是下一轮生产前的总分配。

八. 整个宏观框架

以上,针对一个行业进行了完整的生产、投资、分配等等的动态分析。

我们把所有行业加总下,就是总产出GDP了。

图16

在图16这张图上,生产总是扩大,GDP总是增长,最后达到E点,它就是充分就业状态。

九. 渐近平衡

我们抓取平衡点E附近,如图17所示,由1、2、3、4四个点围成的四边形已把平衡点E包围在内。如果四条边上的所有点,它们的运动方向都朝着区域内部,则该产业最终总会达到平衡点E处。

图17

因1、2、3、4四个点是任意的,由它们围成的四边形可大可小,当四边形围成的“弹丸之地”能把E点包含在内,且各边离E点的距离小到忽略不计时,就可以认为达到E平衡点了。在数学分析上,一个系统运行的结果具备这种类型的平衡叫做渐近平衡。

十、折旧利息“蚕食”消费

按惯例,我们还是从微观上着眼分析。

图18(a)描绘了简单再生产时,某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的产品累积,以及将之全部均投资为下一生产周期折旧时的情况,这里没有考虑到折旧投资的利息回报。图18(b)是考虑了折旧投资必须支付的利息。

图18

由历年净投资累积而成的投资总额(它形成了的劳动手段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是一个累加过程。为行文简便,我们不妨称它为实物投资。对应地,每年支付资本的利息数额也不断增多,称之为实物利息。这样关系就由图19中的实物利息曲线所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实物利息曲线仅与净投资形成的总资本有关,而与折旧投资无关。

图19

图19的E点是折旧曲线与实物利息曲线的交点,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渐近平衡处。如以E点这个关键点垂直分割国民总支出,E点以上是折旧,E点以下是实物利息再加上人们的消费。

而每一年都必须投入的折旧投资,为维持劳动手段(生产能力)所必须,其外表无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投资总量就如滚雪球般不断增大。相对应的是,回报它的折旧利息数额也越来越多!

当我们再注视图19的E点,发现问题来了!面对络绎不绝源源而来的折旧利息(即使被压缩到刚性的最小利息时),却没有相应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额外供给了。

就图19看,对于国民总产出规模无从扩大而又必须支付的折旧利息,只能在给定的折旧投资、实物利息(对应实物投资总额)和人们消费这三块中打主意。

在经济运行中,真正有权力进行选择的是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群体面对“桌上”摆放的折旧投资、实物利息和人们消费“三只杮子”,他们认为“最软的杮子”是哪一只?

一般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是人们消费。

让折旧利息“蚕食”人们消费的方式,可用降低工资总额的方式来进行。而降低工资总额的做法,又可分成降低工资平均水平和解雇工人两种做法。

面对滚滚而来且不断增长的折旧利息,持续降低的工资平均水平必然会达到它的极限——由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即人们生儿育女、养家糊口、基本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的开支。即使从经济学上分析,也可知这一过程必然不可持续。更不用说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看,这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反抗和动荡。

另一种做法为降低就业率,即解雇工人。这种做法必然引起生产规模的缩小,这就进入以下即将讨论的范围了,容后再谈。

虽然说人们消费这只杮子最“软”,但具体分析时,可看到有些时候有些地方也不完全如此。工人组织起来的力量、工会谈判的力量、最低工资的立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约折旧利息“蚕食”人们消费的进程。

我们在图19中,采用向下的箭头指明折旧利息如何一步步地“蚕食”人们消费的趋向。

十一、折旧利息“挤榨”投资

大家已经看到,折旧利息持续“蚕食”人们消费,最终还是会达到解雇工人,引起生产规模缩小这一步。因为如果企业家采取为保障一部分工人较高工资水平而解雇另一部分工人的做法,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缩小,最终仍会降低工资水平。所以,企业总是自然地选择先让折旧利息持续“蚕食”人们消费(即降低工资)的做法,在不断降低但仍可承受的工资水平下,保证企业原有的生产规模。

从图19中看,这是一个持续不断单向下压的过程,一个困局或早或迟总会摆上桌面,达到最低极限工资水平了该怎么办?

只有缩减生产规模!为什么非得这样做?

让我们先从微观上分析一下缩小再生产的过程。

图20

如图20的(b)所示,上一生产过程形成的产品累积,不得不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转换为储蓄后,再投资作为下一生产周期的折旧;另一部分则可作为折旧利息,回报给这一生产周期进行了折旧投资的人们。

另外,由于生产规模的缩小,还可以出售一部分实物资产来换得收入,这也可作为折旧利息的另一个来源。在股份公司的公告中,可以看到明明是缩减了生产规模,但由于出售资产,反而有了现金收入可供分红。

在图20(b)中,由于必须支付折旧利息,下一生产周期时投入的折旧投资就减少了。这就是说:折旧利息“挤榨”了折旧投资。

当然这不是全部,下一生产周期时投入的折旧投资减少,意味着有一部分生产设备厂房不必维修,可以闲置起来,但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出售它们。这出售了的实物投资当然可用于支付折旧利息。这就是说:折旧利息“挤榨”了实物投资。

既然实物投资的数量减少了,对应它的实物利息也可以减少了,这又是折旧利息的来源。这也可以说:折旧利息“挤榨”了实物利息。

所以说,必须的折旧利息不但“挤榨”了折旧投资,同时也“挤榨”了实物投资,甚至还“挤榨”了实物利息。

把折旧利息和实物利息合并,总称为利息;把折旧投资和实物投资也合并一起,总称为投资。我们可以稍不精确地说,是利息“挤榨”了投资。

当然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提个问题:为什么是利息(既包括折旧利息,也包括实物利息)来“挤榨”投资(既包括折旧投资,也包括实物投资),而不是反过来由投资来“挤榨”利息?这也就是投资和利息这两只“杮子”哪只更“软”的问题。

因为最小利息是“刚性”的,是“宁折不弯”的,如不支付,有可能会引起一瞬间撤回所有投资的后果,那就无法维持生产了。

两者权重相差是如此之大,决策者的理性选择只能是用利息“挤榨”投资。

我们再把折旧利息“挤榨”折旧投资、实物投资和实物利息三者之和的情景,放到宏观角度来分析。

图21

当折旧利息不能再“蚕食”消费,转而“挤榨”折旧投资等时,这条实物利息曲线竟会向上浮动!

让我们再看图21,回报折旧投资应该支付的折旧利息,是“塞”到实物利息曲线的脚下,这相当于把实物利息曲线“垫抬”了。在图中,被抬举了实物利息曲线的新位置用实线标示。

换个角度来考虑,折旧投资的压缩,意味着破坏了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后果就是生产的规模缩小了——这就是缩小再生产。

抬高后的实物利息曲线与折旧曲线仍会相交,它们新的相交点改在了E’处。横坐标值表示国民总收入减少了。不言而喻,现在经济运行已从充分就业的最佳处E退缩了,人们的消费被缩减,工厂开始关门,有工人开始失业。

上面的说法还不算糟糕,无非是缩小了一点生产规模嘛。在之前扩大再生产阶段时,“航船”也曾经到此,只不过一瞬间就越过这一生产规模。我们可以悄悄地问自己一句话,是否可以想方设法重新扩大再生产,让经济体系重新运行到充分就业的最佳处?

答案是,不可能!

我们早已分析和说明过,E点是一个渐近平衡处,是一个状态吸引子,是一个“黑洞”,任何偏离它的行为,都会返回到它本身。现在我们却又看到,由实物利息曲线上浮移动后的新交点E’,其性质还是渐近平衡的。

但对于经济运行来说,上面的说法还不算最糟糕。再一次我们悄悄地问自己一句话,是否可以想方设法在此处保持简单再生产?

答案还是,不可能!

与E点对比,E’点的处境完全相同。于是,在E点发生的一切,都会在E’点处重新发生。这意味着实物利息曲线还会进一步抬高,而国民收入总值则会进一步减少,并且这个过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结论,也就是最糟糕的说法:如果没有其他力量出现,国民总收入的萎缩是持续性的、进行性的、不可逆的。

那么,这样的过程是否一直持续到折旧投资为零?要知道,那时对应的国民总产出可也是为零的!

这次的回答,不会!

但是,出现的却是经济体系的可怕状态——明斯基时刻。

十二、明斯基时刻

在以上机制作用下,经济运行的状态点“压紧”在折旧投资曲线上。它无可奈何地被强制地沿着折旧投资曲线向左下方滑落,导致国民总收入不断萎缩不断减少。最终到达E”处。

图22

图22的E”点处非常特殊,看起来它也就是折旧投资曲线与被不断抬高的实物利息曲线的一个相切点,“貌不惊人”,但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如果折旧利息再把实物利息曲线抬高,那怕是一点点,实物利息曲线与折旧投资曲线之间就会出现狭窄的、微小的、细长的“缝隙”。就是这一“缝隙”,破坏了渐近稳定条件,使得E”点左右两侧区域连通。于是状态点,会像“流星”一般加速向左下方“陨落”了。

当这种状态出现的时候,经济界有个特殊的专门称呼,叫做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

让我们仔细分析,看看明斯基时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在E”处之前,当实物利息曲线被折旧利息往上抬一点点,“挤榨”折旧投资的结局尚可获得一点点的折旧利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所有投资的回报还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当处于E”处时,再当实物利息曲线被折旧利息往上抬一点点,却再也无法从折旧投资那儿“挤榨”出任何一点折旧利息了。

另一方面,这也是投资者们所有投资数额最大的时候。

折旧投资总额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如果追溯起来。从“两堤”相夹的“水域”航行开始,到最佳平衡处E那儿停留,再沿折旧曲线到达E”处,计算起来,这是最大的路程,也是最长的延续时间。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中,再生产的循环次数也达到最多,这无疑让折旧投资总额也达到了极致。

不过在这一路上,投资者实实在在地投入了自己积攒的储蓄,而企业用实实在在的利息回报给投资者。

如此“铁哥们”似绝对信任的基础,并不是一诺千金的“拍胸膛”保证,而是建立在永久利息流量能换回一笔性资金存量那一公式,或者相反。

但是,就在行进到E”点处,以上的流量利息和存量投资的关系式不再成立了。

“金风未动蝉先觉”,一部分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发现现在归还的利息额,已不再能妥帖地回报原来为负熵保值而投入的投资额。这一刻,他们产生了抽回先前投资的心理和冲动。也就是在此时,经济危机的导火索被点燃了,明斯基时刻进入倒计时。

但是资产所有者(一般是企业)还有一块可以运用的资产——归他们支配的实物资本(净投资的累积)。把这块资产予以出售,换回的现金不是照样可以支付不得不付的现金利息吗?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是庞氏骗局。(现在股市中的股权抵押,就是用资产来换现金。)

以资产换本金来支付利息的庞氏骗局总有尽头,当本金耗尽,利息支付不再有任何来源的时候,支付危机出现了,之前点燃的导火索已经燃尽,最危险的明斯基时刻真正来临,猛烈的爆发性的崩溃开始了。

我们分析下,支付危机出现后为什么会导致爆发性的崩溃?

当完全无法支付利息,意味着依据利息流量变换现金存量这一公式计算得到的现金存量竟为零。这时的后知后觉者:银行存款者,冲进银行要求取回现金,债券持有者,在中介机构要求赎回现金,而股票持有者,在股市中匆忙抛弃股票以拿回现金。

这些金融中介机构怎么办?“欠债还钱”是向投资者的承诺,当然要求债务链的下家——企业,或者实物资本已通过金融资本转移后的新所有者——还钱。这时的企业,只好把库存的成品、半成品、甚至如机器厂房等等固定设备,一古脑儿一起出售以换取现金来偿还债务。

可是要明白,这时企业所有实物资产的总和,仅是当初由历年净投资累积出来的。当然,由于历年折旧投资的不断维持,它们还未贬值,出售这些资产还能够换得全额的货币。(这是由于我们已经假定币值是稳定的,同时假设市场还能够及时找到买主而足额地出售。)

但是,这时的这个“但是”非常悲惨,那些滚雪球般增长的折旧投资总额,企业能出售什么东西来偿还?这时连一分一厘的对应资产都没有!

这样的论证就引出了杠杆率的概念。企业记在账面上的负债,是历年净投资累积出来的实物资本总额,加上历年滚雪球般增长的折旧投资总额;而企业此时的实际资产,却仅是历年净投资累积出来的实物资本总额。前者必然大于后者,其比值就是杠杆率。

因此明斯基时刻就是清算总账的时候。不用说,一旦开始清算,必定资不抵债,债务链必然崩溃,凡是链条上的企业都会破产清算,而处于债务链起始端的投资者,都争先恐后地抛弃所有投资的账面权益以换回现金。捷足先登者尚可收回一部分投资的货币,手脚稍慢者则可能分文不得。平均来说,他们只能收到杠杆率的倒数。比如杠杆率是200%,那么先前投下的200万元,只能收回100万元。

这里杠杆率的说法不仅仅是针对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它指的对象是总体,是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生产系统。当一个国家所有资产所有者,同时要求偿还债务,结果必然是全部债务链崩断,所有企业都只能破产清算。

人们会极尽一切可能把艰难获得的现金紧紧地捂住,因为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遭受新的损失。市场充斥着库存商品、机器、厂房等,价格被压至极低,而市场经济的“血液”——货币却“凝固”了,国民经济再生产所必须的一切投资、借贷、融资等活动完全无法进行,从而使得国民经济体系全体停转。

当第一次获得这个结论时,呆呆地凝视屏幕,心中涌起的那种无望无助感觉,就像佇立海边身受海啸:起始海尽头推来一条细细的白链,继之涌成喧嚣澎湃的潮头,最终是排山倒海呼啸而来的高耸如墙的巨浪……

十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明斯基时刻,由于折旧曲线与实物利息曲线分离,经济状态点掉入E”点处的“无底洞”中,身如飞叶,晃晃悠悠、飘飘荡荡,不知身落何方。

作为经济理论分析家的我们,还得要有“庙算”之能!观察图23,让我们来判定状态点飘荡的轨迹和可能着陆的地域。

图23

首先,可以断定落入A区域。

透过细长缝隙进入左下端区域(图中的A区域)的任何一个点,都意味着:

一方面,可得到的折旧投资数额,仍小于简单再生产必须的“刚性”折旧投资(折旧曲线),结果是企业继续破产,工人仍然被解雇,国民总收入持续萎缩。

另一方面,它还位于实物利息曲线(见上方由虚线所示的实物利息曲线)之左下,这说明企业仍然无法支付投资者们的利息索要,由上节所述资金杠杆率的作用,刚性的“欠债还钱”要求,使得企业资金链上的链环一节节“崩断”,导致投资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了他们几年或几十年的投资。

这样的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事情就开始起了变化。

虽然企业资金链上链环还在一节节“崩断”,企业持续被破产清算,但这悲剧性的过程竟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看,当投资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他们几年或几十年的投资时,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却解除了他们索取投资利息回报的权利,这就是说,企业不必再支付这些利息了。不必再支付这些利息含义在图23的表现,就是以虚线表示的实物利息曲线开始下沉移动了。

那么,实物利息曲线下沉移动的极限在哪里?

让我们这样思考。

一方面,在明斯基时刻之前,企业家一直运用人们的折旧投资,对所有设备厂房等等进行尽心尽责的优质维护,使得它们保有与新购买时一样的性能和生产力。在明斯基时刻之后,它们的市场价格就应该与新购买时的市场价格相同。

另一方面,我们在上节定义杠杆率概念时说,企业的账面负债,是历年净投资累积出来的资本总额,加上历年滚雪球般增长的折旧投资总额;而企业的实际资产,却仅是历年净投资累积出来的资本总额。当按杠杆率的倒数进行清偿后,投资者得到了的最终偿付款,恰巧就是历年净投资累积出来的资本总额。投资者损失了的是历年滚雪球般增长的折旧投资总额。

好了,现在的市场上,供方有焕然一新的设备厂房,需方有恰好购买它的货币总额。双方一拍即合,投资者可把设备厂房全数购买,进而进行生产。

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图23上的实物利息曲线就已经触底了(此时实物利息曲线的实际位置由下方的实线表示)。

有必要对此时开工企业的生产状态进行一番评估。

一方面,企业生产后必须再获得一笔资金,以对设备厂房等等进行维护,使得保有原有的性能和生产力。从定义上说,这笔资金不是折旧资金又是什么。另一方面,对于出资购买企业的投资者,必须付给回报。这笔钱正是实物资本索求的实物利息。

这就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内容,正在分析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至此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我们还是没有回答状态点最终落在哪里这一问题。

一般说来,状态点最终将落在图23中,由E”点的垂直线、上部折旧投资曲线和下部的实物利息曲线围成的那块三角区域中,也就是图中的C区域。

十四、总结

一、利息理论。以负熵的观点,得到最小利息。

二、简单再生产。为维持劳动手段的折旧投资是耗散的,有实物投入却无实物产出。

三、由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推进,并得出宏观的GDP框架。(折旧曲线和利息曲线)

四、在宏观GDP框架中,分析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扩大再生产、充分就业平衡处的折旧利息蚕食工资、折旧利息挤榨投资导致的缩小再生产、决定性明斯基时刻的崩溃、折旧投资累积和清算(达里奥)、经济萧条和复苏)

五、尚未涉及的领域(货币不恒值时的经济真实表现、国际贸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明|《重构经济学》授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i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