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点意思》是央视主持人李思思去年出版的一本书,去年下半年她来我们学校举行分享会后我在网上购得。我很喜欢她对此行来我们学校的定性——分享会,即分享30岁的自己于现阶段对人生的一些看法,不是谆谆教诲,而是身为一个大姐姐与我们促膝交谈。
虽然正值她新书出版,显然有些宣传新书的目的,但她和团队只带来了一二十本进行签收,而她在偶尔强调要看她这本书的同时也确实让我们都有所收获。
最有感触的几句话的大意大概是:每个选择勾勒出自己人生的路,性格在人生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它也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他人朋友圈、微博里的生活再精彩也与自己无关,紧要的是让自己的生活精彩。在学习与工作上,实践很重要,站在舞台上很重要,抓住每次机会,珍惜每次机会。面临人生职业选择时,是选择能看到十年后自己样子的路,还是选择充满未知但看不清十年后自己样子的路。
这本书虽然去年就放在了书架上,但直至今日才彻底看完。书中李思思讲述了她从小到大的故事,分享了她年幼时期到初为人母的经验,剖析了她目前为止人生每一阶段的心路历程,感怀了她从懵懂无知到化茧成蝶的蜕变。
书中涉及到最多的是学习与工作上的拼搏、家庭与工作上的取舍,等等。作者在学生和职场生涯里适时的果敢与脚踏实地的习惯,家庭、工作两手抓以及字里行间对儿子的爱是我在看完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
2.
不论是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还是高中升大学,择校志愿全由李思思本人自己拍板定夺,父母在她的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引导、分析、鼓励和支持。因此,她从小在做选择时都会结合自身,分析利弊,并知道自己要学会承担后果。她能让自己主动脱离“舒适区”,结合自身优势和追求勇敢争取。
例如她在高中升大学时,原本可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这样一来压力较小,把握更大,自己也就相对于而言更轻松一些。“自古华山一条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要通往自己心仪的高等学府和憧憬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本不是一件易事。李思思在做选择时和我们一样,会左思右想,会踌躇不前,但最终正面迎刃而上,背水一战。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人生的大多数时刻都是四平八稳的平淡,却又渴望拥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力求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实现,把自己的潜力最大化激发。但是大多数的不平凡、反平庸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对自己的狠心。

3.
只有选择时的果敢,而无平时的脚踏实地就变成了好高骛远者。如果说选择存在那一瞬间是点,那么经过各种理性分析和心理挣扎做出的选择则是由那一点延伸出的线,平时针对此选择而付出的脚踏实地是由线组成的面,而对每个抉择皆负责、付出,力求面面俱到,也就形成了一个人立体的人生与人格。
细节决定成败,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某一场“青歌赛”直播中,耳返那头的导演提醒“别过于强调个人”,于是李思思话锋一转,从对某选手拥有了诸多粉丝的感慨引到对“青歌赛”网络互动的状况,这段串词精确到留言多少条,点击量达多少。而提到的数据其实是上场几分钟前她从导演手中索要而得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
在“带球”初期和“卸货”之后,李思思始终使自己处于工作但不“拼命三娘”的状态,保有准妈妈的期待和紧张,做足准妈妈的功课。她没有因为孩子而离开工作,也没有因为工作而疏远孩子。她一直在挑战自己,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直至不再把工作与生活割裂二轮,而是将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就像孩子对妈妈的爱注定胜于他人一样,妈妈付出的辛苦也注定多过旁人,亦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并不是与孩子朝夕相处,参与他的每一个细节,因他丢失自我,就是个好妈妈。妈妈只有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体验更多,经历更多,尝试更多,才能在有一天孩子沮丧彷徨的时候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切实可行的有效建议,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作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意思’一词真的有太多的意思:你若只是意思意思,生活就对你不够意思;你若每天都过得颇有意思,生活便会偶送惊喜,给你点小意思。所以,面对机遇别不好意思,面对成绩就意思意思,面对自己懂点意思,生活也会因此有点意思。”
这位很有意思的妈妈的文字褪去了20岁时《未名湖畔的玫瑰》的青涩稚嫩,在精炼、古典之中,多了份初为人母的温柔与细腻。在30岁之际与儿子出生不久后出版这本书,别有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