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月开始,诵读《论语》至今,也有三四个月了。我读每章之前,都会竭力弄懂它每句的意思,渐渐地,也有所获了。
一、其实,以前我不太喜欢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因为他对孔夫子是百分百的忠实拥趸,比如“子在,回何敢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等等,并且师徒俩还惺惺相惜:“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噫,天丧予!天丧予!”但是,因为他太没有主见没有思想了,唯孔子之为听,所以我不喜欢。虽然孔子自己也说:“颜渊不是对我有帮助自己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但这,一点都不妨碍颜渊成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我暗地想:圣人跟领导一样,都喜欢那种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人?后来,我读到这句话:“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后,才对颜渊有所改观——我想我是孔子,也会喜欢颜渊这样的弟子,因为他能把你的学说加以琢磨,(而不随便置喙),并琢磨得“熠熠生辉”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直言快语,并自诩“真诚待人”或“我就是这样的性子”,在事情出来后,第一时间就表明自己的态度,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这实在是不慎重的。因为不了解即没有发言权,对评论或反驳的事情,尚且没有研究透,就亟不可待地点评和反驳,影响他人的心绪或阻拦事情的行进,这是不是不够睿智或自私呢?
二、中国人讲究内敛沉稳,一直以“沉默是金”为处事之道,但孔子强调的不是不言,而是慎言。比如说了不该说的话,叫失言;该对人说却不对人说,叫失人。智者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所以,话还是要讲的,问题讲的对象是谁,该怎么讲……这对那些精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者是不同的。同样,好像孔子也并不是很赞成隐士的处世观,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行为,更令人赞赏。这里不想引经据典,所以不详讲。
总之,《论语》教我们如何敬孝,如何与朋友交,如何与君主事,如何学与仕……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言论,但对我们后世,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一下就点评了君子与小人在交际中的区别;比如“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告诫我们劝诫的界限感……
虽然诵读了三轮,心中只是有了些点的体会,但都是不成熟的,希望以后还能多看多研究几遍才好。
此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