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网络流行词,含义是指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过且过、不大走心的活法或生活方式的年轻人。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成为“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一词火遍朋友圈。
佛系青年好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名词,更像是跟“90”后一样,用来形容年轻人的代名词,但是传递出来的是对于“佛系青年”这种生活状态的不认可。如果翻看简书上关于“佛系青年”的文章,大多不赞成这种生活哲学,觉得佛系过于强调无欲无求了,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甚至没有希望,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周遭的一切,庸庸碌碌一辈子,同时向青年人发出呐喊,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不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激情燃烧,活出生命的意义。
当然,从这些呐喊中,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很多人对于佛学存在误解,我们其实是想呼吁年轻人要有上进心,结果顺便把“佛学”贬了一通。我们所说的“佛系”跟佛学可能只是形似,内涵其实差异十万八千里。
佛学中说到的放下,不是简单粗暴的将自己的欲望放下,“无欲则刚”是强求不来的,前提是人格的修炼,很多人一开始就给自己提出太高的出世要求,可是修养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结果是放又放不下,拿又拿不起,自己弄得很为难。所以放下的核心是修炼自己的人格和慈悲之心。
学佛能让我们更喜乐、更有智慧地生活,虽然我自己还处于空谈理念的阶段,经常拿佛学做调节情绪、安慰精神的“鸡汤”,在一个特定时刻似乎是明白了点儿、平静了、释然了,但过后还是不明就里的制造伤害,因而枉自在苦恼中流转,但内心认可它。佛学虽然能用来解决世俗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是佛学的全部。不要以为把佛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舒缓压力,帮助过度情感、健康危机、工作困境,化解家庭纠纷,让生活更和谐、更称心如意,让我们对自己更满意等,就是佛学的最大价值所在,佛学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间的一面,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在形式上从社会中抽离出去,佛学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关键是内心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佛陀本人活着的时候,可是非常积极进取的。他到各地发表演讲,跟人搞辩论直播,每次都必须自己赢了才高兴。他带了很多徒弟,留下一大堆话。佛陀是在做一个事业,而且他也在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如果我们能了解佛学,相信就不会用“佛系“来形容这些所谓不上进的青年了。如果非要呼吁,我倒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佛之青年”。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时代不求上进之人,我们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何况我们也不一定有多上进,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不自知而已。相信大多数都希望成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之人,但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又怎么会显出那些积极努力的人?人生百态、包罗万象,我们大可不必夸大一种现象,给一小部分人带上标签,例如“90后“,“佛系青年”,我们开始大肆传播,好像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不求上进一般,为什么不叫“佛系中年”,殊不知“佛系中年”也许才是这个世界上不求上进群体中人数最多的,把世故当成熟,把麻木当深沉,把怯懦当稳健,把油嘴滑舌当智慧。
不管60、70、80、90甚至是00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时代人的特点,非要说的话,90、00后都是60、70后的下一辈,难道是60、70没教好,其实更多的是时代变迁的结果,谁都无法抗拒,只能接纳,世界因此才丰富多彩。
佛系不代表不上进,也不是只有年青人才不上进。也请不要轻易给别人和自己贴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