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为知,必效于行

作者: 姑射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10:36 被阅读58次

          中国自古有言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试观中国近代以来之学生,腹内固然有诗书,其气度却无甚风华,只明考试之道,终不切实际而已。

          丰子恺在《送考中》曾写到:某日清晨,他与一群赶考的学生登上一艘开往省城的轮船。在汽笛的呜鸣声中,他看见两岸的农人不论老少,为救旱灾而不断辛勤劳动。他感慨万千,指着这群汗流浃背的劳动者对学生们说:“看,这些人的工作!”然而学生们只是埋头读书、努力备考,并不理睬他。间或有人向他提问,也只不过是“挪威的海岸线有多长”“英国的政治制度名称是什么”之类简单而无聊的问题。在等待看榜人回来报告消息之时,他们皆伸长脖颈,如同等待救星般,足可令人发笑。

          然而在发笑之余,这也令人深省。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套上了应试的枷锁,读书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进而博得更好的前途,攫取更多的利益。教育的初衷是树德育人,但是它偏离了既往的轨道,成为势利人眼中的捷径与手段。因此,在无数暗助波澜之下,教育坠下了神坛,使得寒窗苦读的学子做了许多无辜的牺牲。我们心中所理想的教育,竟成一纸空谈。

          昔时如此,今日尤是。王安忆在《黄土的儿子》中曾有一叹:我们这些城市人的情感实在是有些空泛。想来,城市里最多的是读书人,他们畅晓日月运行之理而不知花有何类,通察世事发动之机而不知人有何德。书中的道理对于他们而言,并不能够引起心中的感动。相反,它只能僵硬地储存于他们的脑海之中,变作知识,而不是学问、修养,甚至某一瞬间激发的情愫。

          然而空叹无用,我们身为这一代的读书人,更应该擎起手中“树德育人”的幡旗,以实践荡涤缠绕于目今教育上的浊气。据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知行”,取王阳明“知行合一”之义。其后改名“行知”,颇令人玩味,但凡为知必效于行。知而不行,只能充作书呆子而已,于国于家无望。是故,我们在读书之时,不仅要夯实知识的基础,还应该特别注重“知”与“行”之间的转化与实践,同时加强道德修养,如此才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分子,达到“树德育人”的目的。

          假如太史公未尝游历天下、寻访古迹、收集散佚的文稿,便无“史家之绝唱”;假如郦道元未尝观察天下水势,在前人的文献上加以注释,便无《水经注》这部煌煌巨著。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知”与“行”都缺一不可。所谓“知行合一”,实是千古良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但凡为知,必效于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tq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