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要出门时,丈夫对妻子说:就你事多,每天出门都拖拖拉拉,干脆别出去了。
晚上丈夫应酬回来,满身酒气,妻子对丈夫说:喝喝喝,就知道喝,喝死你算了。
这些本来是出于关心,建议,表达感受的话,说出来,就好似一把利器,插进最亲近的人心中,让爱表达不出来,也弄僵了关系。
那是什么蒙蔽了爱呢?
在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的消除分歧和争议,如何更好的表达爱。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第一个要素观察:即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这里最主要的是要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在看到一件事的时候,习惯于性的给予评论,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就事论事的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直接说他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这种带有评论的沟通,往往不能达成想要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应激反应。所以就事实去沟通,才有说服力。
第二个要素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这里注意区分的是感受和想法。比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句话就是在评论自己,而不是在表达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句则表达了自己弹得不好时心理的感受。
只有在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时,对方才能捕捉到你的需要。
第三个要素需要: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四要素请求帮助:我们希望提出请求得到积极的回应,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这是她不想要的),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如果她说:“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相信丈夫也更容易知道她真正的想法。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一、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跟自己爱的人达成共识,而人的大脑,很容易被情绪控制,如果我们就如此做情绪的奴隶,那么会离我们想要的方向越来越远。
二、非暴力沟通是出于“爱的语言”的基础上,是一个换位思考又不委屈自己的沟通方式,既表达了事实,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是以一种对方能听得进去的形式来展开的。
三、都说和气生财,没有谁是不想心情愉悦,幸福美满的,然而人跟人之间本来就不同,没有谁是完全知道谁的想法的,所以我长了一张嘴,是要说出来的,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对方互通的,这样才能达成和谐统一,如果每个人都学会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家人,朋友,领导,甚至陌生人,相信爱会溢满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