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课上我们讨论到诗歌的发展,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兴起,白话诗歌也应运而生,受到了广大知识青年的追捧与模仿,形成了一股新的创作潮流。但到了今日,白话诗歌的发展却不甚理想,反而是古典诗词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自先秦时期至清代,古典诗词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名句,积累下了多少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如今,当我回顾起往日学习过的古诗词,再细细品味,终究是深刻明白了它的诱人之处。
白话诗歌的发展暂且不谈,古诗词究竟有什么魅力能使人在千年之后仍视若珍宝?
在内容上,古典诗词所描绘的题材丰富繁多,事、物、情、景无不入诗者。有“烽火连三月”般的战场硝烟,“低头思故乡”式的个人心绪;有“更无山与齐”类的名山大川,“春风吹又生”似的花鸟虫鱼;还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欣喜痛快、“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愤懑不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哀怨愁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体味感叹;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雅致、“大儿锄豆,中二织笼,小儿卧剥莲蓬”的平实朴素。古诗词给忙碌于工作学习中的我们展现了那些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和那个我们无心关怀的自然。
在形式上。无论是古体诗、格律诗还是长短句,都有其固定的体制,在字数,音韵上,都做出了规定,这些大大提高了创作的难度。还记得李清照那一小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竟用了反问、反复、借代、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很是令人叹服。
古诗词由于其创作方法和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但是它超越了历史和时空的限制,使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经得起推敲品读,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激励了多少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道出了多少无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倾诉了多少相思?
可我最想说的是古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留白,它的隔,以及当下无可复制性。
明代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5个短句,11种景物,28个字,白描为主,它并未极力地去表达秋日的萧瑟肃杀,但是每个读它的人多少都有些孤独寂寞的感受,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它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去填充它所留下的空白。抒情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古诗词于我们,就好似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兴许是时代,兴许是语言的差异,它总是有着一些朦胧的遥远的抽象的美感。现代的人可以学的它的形,却再难现出他的神。在高楼林立,汽车穿行的城市,有多少地方还能看到旷野星空,山峦蜿蜒,又有多少还怀揣着长相厮守的愿望?我们幸运地活在太平盛世,自由平等,日行千里,飞上云霄都不是幻想,但是我们也在难以体会“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相思之苦,难得“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浪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也正是由于这些,古诗词哪怕再经历几个千年,也终究能给人留下一场美难以言喻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