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书推荐——杨杰《让孩子心悦诚服》

好书推荐——杨杰《让孩子心悦诚服》

作者: 谢农谈心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12:15 被阅读0次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杨杰老师的《让孩子心悦诚服》这本书。杨杰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多年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积累了数千个咨询案例。

尹建莉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杨杰老师非常注重教育的精准性,我也深以为然。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知行合一”,书里有很多生动鲜活的案例,看着杨老师抽丝剥茧,一步步分析家长之前存在的问题,她又是如何改进的,出于什么原因改进,你会发现,原来教育孩子有这么多的门道,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可以有这么深远的影响。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个讲解:

第一, 控制念头,不对孩子发脾气

我相信家长爱孩子甚至胜过自己的生命,我也相信家长们时常会有被孩子气得要死、忍不住要发火的时候,尤其是当你很忙、孩子又犯错时。在忍不住想对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可以怎样做好情绪管理呢?

杨杰老师认为,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要发火时,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不生气”,克制自己;也可以让自己隔离几分钟,度过情绪爆发的危险期。

平静过后,再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说,我不生气了,这个事就过去了。

能让你生气的事情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回到事情本身,了解你自己当时的处境和需求,想出对策。杨杰老师认为这个思考的过程能厘清思路,可以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

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有两个努力方向:控制他人让他人符合自己的意愿;或者改变自己的想法,接纳他人。这两个方向的背后是两种念头。

很多时候,家长会对孩子生气,深层原因不是孩子做得多么不好,而是因为家长的念头,觉得孩子的表现没符合自己的意愿,从而有挫败感,想对孩子发火,想通过改变孩子来抚慰自己的情绪,矛盾就此产生。

理性的处理方法应该是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心理学家拜伦•凯蒂关于斩断有害念头进行了研究,她的方法是当心里升起不好的念头时,问自己四个问题:这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

对于我们而言,对每个念头都问这些问题比较难,那至少要意识到自己的念头,知道我会有这样的反应背后是什么原因,这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让自己从情绪的旋涡中跳出来。为什么说育儿先育己,因为我们教育孩子的背后,一定是由自己的念头指导,所以要修正不合理的念头。

第二, 多观察和行动,少跟孩子讲道理。

曾经有首很红的歌《常回家看看》(暴露年龄了),里面有一句台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可见家长在面对孩子时的唠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大人喜欢跟孩子讲道理,除了一片苦心之外,可能还暗含了点“该说的我已经说了,你不听是你的事,不是我没尽到责任”的意味。但是对孩子讲道理往往是低效的,因为他们的情绪、努力,在行动里,事情处理得当就不需要讲道理。

要特别警惕对孩子的无效指令,比如绝大多数的唠叨都属于无效指令。这些是噪声污染,会影响孩子内心的平静,影响做事效率。

用行动和孩子沟通更直接有效,这就要准确地识别孩子的行为,解读他行为背后的含义。

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持续观察孩子的行为,并且有敏锐的反应,捕捉机会。

比如说,妈妈表扬孩子听写快,很少孩子会说:“你今天对我真好,我好高兴”,但是他会用行动表现出来,做得更好更迅速。对于孩子的积极行动,大人要及时肯定,孩子会倾向于反馈更多的积极行动。

第三, 理解孩子的感受,杜绝教育的随意性

杨杰老师虽然在家庭教育方面具备高超的技巧,但她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感觉的融合,更应在感觉层面与孩子保持联通,而不是仅靠头脑去分析孩子。

我们虽然现在是大人,但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可以多回想自己还是孩子时的感受,尝试去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要准确,既不要过度忽略,也不要过度认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轰轰烈烈的大事不多,多的是平时的小事。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家长的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遇到什么事情,对孩子说的话张口就来,至于为什么说这些话、说这些话的后果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话,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杨杰老师认为,与孩子相处,培养“预测-印证”的习惯非常重要。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有预判,心里有预案,这样才不会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手忙脚乱,指责孩子。

杨杰老师对孩子有着极大的爱心与耐心,短短的篇幅完全不能展现出这本书的精彩,她认为“教育悟性”就是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厌其烦想办法的习惯,推荐大家可以去亲自领略一下这本书的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书推荐——杨杰《让孩子心悦诚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ah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