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看两张图。


这两张图来自两处不同的遗址: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和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地方,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九个大小不一的陶罐,摆放出了北斗七星的样子,外加旁边两颗亮星,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北斗九星遗迹。
经测算,“北斗九星”的标志物大小与天体的实际亮度基本一致,用现代天文学软件演示,位置也非常精确。
其中有一颗现在已经看不到的星,专家推测是景星,即超新星。据《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从而我们可以推测,这两处的北斗九星遗迹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而且是发生在黄帝时代。
为什么要把天象用陶罐记录下来呢?说明那时候的人们,是非常重视天文的。而且他们懂得用陶罐的大小来表达天体的亮度,模拟出来的模型又非常的精准,说明他们对此十分在行,并且技艺娴熟。
令人惊叹不?
再来看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这条龙呢,和我们现代的龙的形象非常的不一样,方脑袋,圆目,身上有一个铜铃铛。据专家的测算,它是出土文物中,年代最古老的龙,华夏第一龙。

它为什么会长这样呢?请让我们看下图:

是不是有种神还原的感觉?3735年前的夏至,那时候的人们,看到的苍龙七宿就是这个样子。那颗最亮的大火星,就在铃铛的位置。当年绿松石龙被发掘出来的时候,旁边掉落了很多红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这条龙原本是条红色的龙,是大火星的颜色。而大火星和苍龙七宿是夏朝以及之前的人们确定历法的重要参照。
《黄帝阴符经》里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提纲挈领的表明掌握天文,执行天文的重要性。
为什么天文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在上古时代,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加,狩猎和采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食物需求。动物性的食物,不易保存的水果已经跟不上节奏了。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植物,向植物求索容易大量获得的易保存的食物。在这种强烈的需求推动下,我们优秀的祖先发现了植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又通过观察星空星象的变化,掌握了如何确立历法进而精准把握季节节点的秘密。由此,诞生了农业文明。
生存的需求,促使我们仰望星空,对星星的探索和研究,吹开了我们的文明之花。

伏羲女娲图,女娲手拿规,伏羲手拿矩。有没有人想过,他们拿着的东西是干嘛的?
如果我告诉你,他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工具,测算出了太阳相对地球运动的四个极值点: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你会不会惊掉下巴?没错,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数学能力为什么傲视全球吗?这是祖传的本事呀!
这四个极值点: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划分出四季,是河图的来源。
四个极值点测算出来就完事了吗?并没有。他们进一步将太阳相对地球的周年运动进行划分,形成: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8节。对这8个节点的特性表达,是洛书以及伏羲八卦的来源。
女娲和伏羲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发现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带动气候变化,每几天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变。于是继续划分出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自此,地球相对太阳运动所带来的地理上的气候变化,就这样被每5天一候,每15天一气,每45天一节,每90天一季所精确表达出来,称为二十四节气,我们一直沿用到今天。人们以此为据进行农事生产,获得了大丰收。食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人口开始成倍的繁衍增长。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娲造人,德被天下!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就把女娲和伏羲与天上的苍龙星象联系在一起。苍龙在天上指示农时季节,女娲和伏羲在地上指导农业生产,女娲和伏羲就是地上的苍龙。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女娲伏羲图,他们是人首蛇身。不是说他们本来就长成这个样子,而是百姓赋予他们的美好想象。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苍龙七宿是什么?就让我们再来揭开一个秘密,为什么我们是龙的传人。
请大家看图:

祖先们为了观测天体运行的规律,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定为坐标,划分出二十八个区域,以二十八星宿命名,就是我们在图上看到的角,亢,氐,房等等。
每七个星宿组成一个星宿系统,分别命名为: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
“二月二,龙抬头。”指的就是苍龙七宿的角宿开始在傍晚时分出现在地平线上,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人们又可以看到它了。能够看到苍龙七宿的头抬起来,表示春天来了,可以进行春耕了。盛夏的时候苍龙七宿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一条龙从水里面跃出的样子。这个时候农事没那么忙了,龙舟赛搞起来吧。到了秋天呢?一条龙横跨天际,在天空翱翔。人们一看,哦,该收成粮食了。到了冬天,苍龙潜藏起来,人们就又看不到它了。
苍龙七宿在天空中出现到隐没的过程,正好契合一个完整的农事过程,所以对它的运行规律的观测和掌握,对我们的先祖们来说,意义重大,是我们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保证。因此,龙,升华为我们族群的精神形象,我们都成为龙的传人。
《易经》乾卦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就是对不同时期苍龙星象的描绘。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闻一多先生,不过他好像没搞对时间,把九五飞龙在天搞到了盛夏。实际上盛夏应该是九四或跃在渊,就是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形象。
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出土的时候是被墓主人拥揽在怀中的,足见其珍贵的地位。将星象揽入怀中长眠,也足见此星象的重大意义。这条或跃在渊的夏至之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拥夏龙入怀的正是夏朝的天子?夏代立国的基础,就是这条东方的苍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