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教一下,今天出去办事,我跟办事人员说话,我家娃一直拿气球打我的头,前几次我瞪了她,后面她还拿气球打我头,我挥手朝她胳膊上打了两巴掌,她才跑掉,请问类似这种情况很多,到底怎么处理才好?”
育儿群里有一位妈妈在诉说她的苦恼。
刚好今天《PET父母效能训练》进行到了第6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现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总是被摆在首位的,因为爱,父母总是先满足孩子的需求,但他们却很少考虑到父母。就像这位妈妈诉苦的那样,妈妈处理事情的时候,你怎么就不能安静一会呢?
“真的很烦人,一直骚扰你,带的书也不看,满场打气球,我觉得自己真没把她教育好,看起来很没教养。”这种感受相信很多妈妈都曾有过,觉得自己没有带好孩子。
在PET里指出,这种情况真正的问题归属是妈妈自己,妈妈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反而错误的把问题锁定在孩子身上,不恰当的贴上了“问题孩子”的标签。
以上的场景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这些行为都实际或者是潜在的威胁到了父母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
可能会说:
你去找点东西玩儿(命令);
赶紧去写作业(指示);
如果你再不吃饭,晚上的电视时间就要取消了(威胁)……
这些回应把你的解决方案传达给的孩子。你发号施令,你控制你接管,你监督。唯独你把TA“排除在外”。
这些方案可能会传达出一种信息,“我不信任你的选择”。孩子讨厌别人告诉他怎么样才是对的。
想想吧,你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你会说“你得xxx”“如果你不xxx,就会xxx”诸如此类的话么?不会,我们至少是尊重朋友的。
但是身为父母,我们好像每天都可能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这些“贬损信息”:
你要把我气死。(批评、责备)
你这个被宠坏的孩子。(归类、嘲笑)
你只是想要获得关注。(诊断、心理分析)
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说教)
这些贬损信息会强调孩子的不足,对他的个性做出评判。孩子被评论或被责备时,常常感到内疚和懊悔,感觉不到父母爱自己;甚至做出激烈的反抗,产生“你不让我做我偏做”的逆反心理。
网友评论